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巨灾突然降临汶川大地,在全民参与的抗震救灾运动中,中国文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作上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繁荣景象。作家、诗人、记者甚至是亿万网民纷纷自觉投身文学创作,从而形成规模庞大、形态各异的文学创作格局,我们姑且将之统称为“汶川地震文学”。地震这种具有突发性和强烈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身体伤痕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理上难以驱散的阴霾。“汶川地震文学”可以被看成是文艺工作者在精神领域的抗震救灾运动,为了哀悼逝去的生灵,激励生存的希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们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真实地还原了地震场景,更进一步挖掘人类在面对灾难、面对生死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假丑恶,在对地震的关照中实现对人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理性思考,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以至于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加以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5.12地震后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灾难,如海地地震、玉树地震、印度尼西亚地震、智利地震、日本地震、雅安地震等,似乎整个地球已经进入地质灾害多发期,人类难以捉摸也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严峻的生存问题被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个问题在人类文化和文学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此掀起了地震研究的热潮。专家学者们不再单纯从地质、地理、气象和科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开始关注地震与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关系。当然关照地震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文学领域内不可回避的课题。由于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在“汶川地震文学”大军中比较突出,所以论文将重点放在对这三类文体的研究上。论文将从以下方面对“汶川地震文学”加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如何表现地震,文学面对灾难的社会责任,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如何表现地震,如何表现热爱和尊重生命、精神的创伤、人性背后的复杂和多义、人与自然关系等主题,以及地震文学在创作上呈现的特点和不足等多方面的内容,力图对这一文学题材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地震这种破坏性极大的灾难,往往会给经济、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对汶川地震文学加以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中看见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新特征以及这种新特征在文学发展中的必然性,促使人们正视灾难带来的伤害,思考民族文化,重视人的力量,关注在地震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帮助人们从容应对灾难,使文学能够更好地完成尊重个体生命以及实现天人合一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