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是国家的机器,政府正常的运作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前提。而财政是国家运转、政府正常工作的“血液”,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财政即为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及其产生的经济活动,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政治及经济的各个方面,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所以,对财政绩效的考察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密切相关的。然而,长期以来习惯上将财政与财政资金等同起来,财政即为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资金。在此基础上,对财政的绩效评价大多情况下等同于对财政收支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价,更多的关注“收”了多少,“支”了多少。很明显,这是一种“流量”的概念。我们需要从财政的基本概念上入手来修正这一观点。财政不仅包含了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更加广阔的含义还包括了由财政的收支资金产生的经济活动。“新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在其著名的财政危机理论中赋予了国家在社会生产中强有力的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国家干预被全世界不断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被不断强化为上层建筑范畴,凌驾于私人部门之上。而奥康纳认为,国家应当作为社会生产的参与者,而不仅仅具有纯粹的消费性。在一些私人部门不能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中,需要国家作为一般生产者对这些公共产品及服务进行生产。在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中,政府同样也需要提供公共品。政府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来提供公民所需要的各项公共产品及服务。政府提供的这类公共产品不同于私人部门,其产生的“收益”不能够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阶段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政府通过财政的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衡量,单从收支资金的流向上评价是不全面的。同时,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随即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迪拜与希腊的政府债务危机使得国家金融瘫痪,一度陷入恐慌。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关注政府债务问题。2011年开始我国审计署就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摸底审计,审计的结果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热议。自此,社会各界也都开始关注政府“家底”,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产来偿还政府的债务。同年学术界三大团队开始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明显的是,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均是财政资金运作的结果,换个角度来讲,财政资金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的效益就是通过政府资产负债存量来表现,即为政府的存量财政。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绩效的衡量与评价也不只能从收支流量角度进行,而更应当从存量资产负债角度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从资产负债视角对政府财政绩效进行评价,即从存量角度衡量财政绩效的表现。主要的研究思路是梳理我国财政绩效从收支流量观到存量观的转变,其次开始对财政绩效评价需要的政府存量资产负债进行定义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作为接下来研究的工具。由于政府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偿债能力极为有限,加之这一类型资产的难以评估,导致其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难以获得。基于此,本文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是基于流动性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再次,本文在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对政府财政绩效进行评价。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价两部分进行。效果评价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法,即对资产负债表的表现进行分析,本文采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了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的存量财政数据进行横向、纵向以及比率的趋势分析;效率评价采用的投入产出法,将政府资产项目中的财政性存款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负债总额作为投入项目,将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GDP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产出项,采用DEA数据包络法下的B2C模型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存量财政绩效效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表现较为反常的上海市财政绩效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提高财政绩效效率的方法与路径。最后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包括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改革、资产负债结构与存量债务置换以及从纳税人权益的角度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进行修订,仅供参考。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选题及方法。从存量角度进行财政绩效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处;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及方法运用到政府公共部门中,能够更加全面的衡量政府的财政工作。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积极响应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数据难以获取,本文不能够将我国中央政府存量财政绩效与国外其他国家做出横向比较,也不能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参考指标;其次,本文针对的是存量财政的绩效表现,并未将以往的流量财政与存量财政进行结合研究,若能够对二者进行结合,那么对财政绩效的衡量将更加的全面。这些不足也将成为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