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家张宝瑞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悬疑小说的“开山鼻祖”。“文革”时期,以手抄本形式传播于众多读者当中,“文革”结束后,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与欣赏水平的提高,相继以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形式发行出版,《一只绣花鞋》最终登上银屏,以影视剧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作品《一只绣花鞋》的成功不仅在于,以手抄本形式传播于“文革”时期,满足了特殊年代里,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充实了当时读者空虚的精神世界。其文学价值更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学理念,作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大众传播载体的发展、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及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变化,扩充文本内容,并且通过纸介、电视等不同载体进行传播。梳理《一只绣花鞋》的出版脉络、研究作品的传播过程以及不同时期读者和受众的接受情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共分作三章,第一章研究《一只绣花鞋》版本的流变,作者搜集整理了《一只绣花鞋》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各种版本,并加以整理,梳理出作品从创作到再版较为清晰的脉络。其中对手抄版本、点评版本、绘画板本等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第二章研究《一只绣花鞋》的传播过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从传播学的角度,引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纵向梳理了作品的传播过程。第三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了《一只绣花鞋》的读者接受,将读者接受研究分作三个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读者接受研究、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读者接受研究、新时期(2001-2016)读者接受研究。《一只绣花鞋》之所以能在“文革”时期成稿,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并且能在新时期出版发行,拍成影视剧搬上银幕,无不体现其独具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于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