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能够生动直接地反应中国特色文化的语言单位。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得汉语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非常丰富。然而,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挑战。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尤其是对比研究更能为汉语文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鲁迅《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三个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图示理论对各类文化负载词的三个译本进行翻译对比研究。文化图示理论不仅仅注重由于语言形式或语言内容的本身造成的差异,它更加注重文化图示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图示的构建与迁移。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图示的三中情况即文化相交,文化冲突和文化缺省为翻译过程提供了三个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更能深入地了解译者们在翻译不同文化图示下的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相似点和导致不同的翻译策略的因素。在文化相交的情况下,由于有相对应的文化负载词,三个译本采用了相同的翻译策略,但是在细节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反映了译者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冲突的情况下,三个译本主要采用了对已有的文化图示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在目的语中创建新的文化图示的方法来实现文化传播。但是不同的译本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因素,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笔者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对于文化图示理论的理解还有不足,并且汉语的文化负载词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而本文只针对鲁迅《呐喊》中主要的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文化图式的对比分析研究,因而对于本文存在的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