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注重人城和谐发展,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和消费能力大于城市的降解功能,故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冲击影响,从而引发城市内涝、城市黑臭水体、城市热岛、水资源短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削减雨水径流污染,将雨水留住,达到水循环,从而大幅削减地表径流量,从而解决当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本课题选取的研究范围位于两江新区渝北区,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基于Uwater Drainage软件对研究范围进行模型构建,以“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年径流污染去除率≥50%”为目标,对研究区域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改造,对不同LID布设比例下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利用基础数据对研究区域现状构建好模型后,在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25.5mm的设计降雨量下,现状研究区域排水系统末端排放口总排水量为13625m3,产生的TSS、COD、TN、TP分别为136.266kg、79.034kg、2.044kg和0.095kg。为确定组合LID方案中的LID设置比例,对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三种措施分别进行了模拟和功效分析。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在2%,4%,6%,8%,10%的布设面积比情况下,相对于现状,地表径流峰值削减率范围分别为6.07%~96.40%,7.19%~64.27%,3.82%~40.90%;总排放流量削减率范围分别为28.63%~97.26%,31.77%~91.95%,12.62%~58.06%;污染物削减率(以TSS计)范围分别为28.71%,~97.35%,31.79%~92.15%,12.60%~58.33%。对单一LID措施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均对径流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而且在布设一定面积比后,均延缓了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在设置同等面积比情况下,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控制综合效果比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更为显著,径流控制综合效果更为明显。虽然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控制效果显著,但从研究结果来看面积比加大后,对径流效果的控制无明显增长,故不宜大规模布置,而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设置比例显得更为灵活一些。综合考虑实际场地进行LID的组合布设,并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以及经济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两套方案。方案一(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分别占比0.37、0.42、0.2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64.65%,LID总投资成本为7122.20万元。方案二(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分别占比0.23、0.34、0.4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63.25%,LID总投资成本为8206.32万元。在满足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方案一的LID总投资成本最低,故在研究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优先选用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