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作为西部边陲要地,为蒙、藏、土、回、撒拉等少数民族世居地区。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地区都曾实行过不同政策、建制来经营。相形之下,清朝政府的统治最为有效。清朝第一次从行政、军事、宗教、经济等方面对这一地区实施了比较直接和全面的统治,在维护清朝国家统一上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后来青海建省、牧区建制、藏区民族关系、社会发展产生了甚为深远的影响,留给人们许多历史的启示。 清朝自努尔哈赤起,便与青海藏区发生了政治及宗教上的联系。依据清朝在青海地区的施政历程本身的特点,本文分四个阶段考察清朝在青海藏区的施政过程,这四个阶段构成了本文的核心章节: 从努尔哈赤至康熙朝可视为经营青海藏区的开拓阶段,是本文的第二章探讨的内容。在1644年到1840年近200多年的时间中,青海藏族、蒙古族历史发展有一个起落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便是雍正元年(1723)发生的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这次事件以前为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在青海高原雄踞一时的年代,此后青海藏区甚至整个西北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青海地方既有的传统建制经受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制度上的强制性变迁。考察清朝在这一阶段治藏制度的设计及来自蒙藏社会激烈的回应方式时,可以发现民族地方的制度设计并非完全依赖于设计者的个人偏好或历史文化的单一建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多方利益博弈互动,相互建构的产物。在每一个制度设计的阶段,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往往需要借助于特定条件下的关键性事件来完成,整个社会的建构需要因循旧制度固有的路径,通过长时期的诱致性变迁得到实现。 至雍正、乾隆两朝,是清对青海藏区全面施政的阶段,可视为清从真正意义上统治和管理青海藏区的阶段,这是本文的第三章所探讨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施政的全面性和制度变迁的诱致性两个方面上。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清朝各施政制度的运行情况,可以发现,清初青海农牧社会新秩序的形成是一个全方位、分层次、多方互动、相互建构的过程。 至嘉庆、道光两朝是本文的第四章探讨的内容。由于前期制度设计本身所存弊端渐已显露,加之清王朝的统治本身面临诸多挑战,使得嘉、道两朝在青海藏区的统治弊端丛生,蒙藏冲突迭起,迫使清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以往施政制度,然已是积重难返,制度失灵,种种整饬措施效果不佳,故将嘉道朝视为清在青海藏区施政的第三个阶段即制度弊病显露及整饬阶段。 至同光宣三朝是本文的第五章探讨的内容。这一时期,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业已风雨飘摇,在青海藏区的施政制度也是久而生弊,加上“同治战乱”对王朝既有统治秩序的冲击,使得清朝一度失去对青海藏区的有效控制。然而,即便如此,青海藏区却依然维系了其固有的社会秩序,没有出现大的冲突或战乱。有鉴于此,本文将同光宣三朝视为藏区施政的第四个阶段即清对青海藏区统治的衰落阶段。 本文以上述清朝在青海藏区不同时期的施政理念、制度设计和运行、制度弊病及绩效为主要考察内容,以清朝青海农牧两个地区、蒙藏两个民族、西宁办事大臣和郡县制两种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各时期施政举措、制度进行厘清和分析,探究其来龙去脉及成败原因,这是本文的第六章进一步进行制度分析时的内容。 论文主要结合政治学系统论对清各时期施政制度的设计、运作、绩效及影响因素加以剖析,以期发现其中所含之规律、所遇之困境及将来之应因,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建立一个整体描述、解释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应因的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