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界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岛事故后,核电进入了缓慢复苏与发展的新阶段。超临界水冷堆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中唯一以轻水作为冷却剂的反应堆,与目前的轻水堆相比,超临界水冷堆具有高效率、低堆芯流量、系统简化等特色。作为超临界水堆的基础研究,跨临界水自然循环的不稳定特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提高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跨临界水自然循环的流动不稳定性容易影响局部传热特性,对核反应堆系统的固有安全特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跨临界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实验方面,进行跨临界自然循环实验台架的设计,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设备采购、安装与调试,并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系统参数对跨临界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的进行,跨临界区域内流体温升趋于平缓,且温度基本停留在拟临界点温度。跨临界区域内,发生流量漂移。同时流量振荡也较为剧烈,且功率越大振荡周期越小。随着压力的增加流量先增加后减小,同时压力越高,流量振荡周期越小。而压差的变化,导致加热段内高、低密度区的相互转换,与流量变化呈反相。在数值模拟和程序计算方面,基于ANSYS系统软件和Fortran语言进行编制程序,研究功率、压力、入口温度等参数对流动不稳定性影响,并比较分析圆形通道和矩形通道在跨临界区域流动换热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段热流密度的增加,跨临界区域内流体温升趋于平缓,且温度基本停留在拟临界点温度。跨临界区域是自然循环回路系统流量的转变区域,跨临界区域之前流量随系统参数的增加而增加,经过跨临界区域之后流量随系统参数的增加而减小。亚临界区域内圆形管道换热优于矩形管道;在跨临界区域内,矩形管道优于圆形管道。在跨临界机理研究方面,跨临界区域内流体密度、粘度、膨胀系数等物性参数的变化,造成了超临界水的流动不稳定性。定压比热容的突降,是导致超临界水传热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质量流速、管道形状也是传热恶化的辅助因素。亚临界由于气泡的产生、生长和消失,导致流动不稳定性。气泡在加热壁面的产生,也会造成传热恶化。跨临界区域与亚临界区域均会发生传热恶化现象,本质上都是由于物性变化产生的。亚临界条件下流量漂移较快,跨临界条件下流量振荡周期较长。亚临界窄矩形通道内同样发生流量漂移与流量振荡现象,在相同过冷度条件下,矩形通道需要更高的加热功率达到不稳定区域,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采用的基于正反向推理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跳闸断路器提出故障假说,然后根据断路器和继电保护动作的信息逐一检验
<正>一、猪肺炎支原体在养猪业中的现状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猪只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猪地方性肺炎的主要病原是猪肺炎支原体,属于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猪肺炎支原体在
核电站内部大气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气溶胶通常情况下浓度很低且处于平衡状态,但当出现严重核事故时,安全壳内的气溶胶含量将显著升高,一旦释放于大气环境中将带来严重后果,增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要树立联系的观点,从实验过程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中,把握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从实
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从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到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发展历程,对电力部门几次技术决策带来的成果进行了描述。最后,对自动化走向信息化进行了
为了解决高校财务报销难问题,本文应用IT领域最新业务模式移动云计算技术,提出了面向移动云计算的高校财务报销系统的体系架构,系统支持网络报销和手机审批,进行了系统功能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热情帮扶、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等措施,努力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稳定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以柳州市为例,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存在观念意识不强、有效途径不多、作
本文针对跳频侦察中的两项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包括跳频信号的参数估计和网台分选。跳频通信因其优良的保密性能、强抗干扰能力、低截获概率和灵活的组网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多
目的探讨女性昼夜节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以女性冠脉正常者20例为A1组,以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2例为A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为A3组。3组均进行睡眠质量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