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正式实施,迄今十年。2018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确定“塑战速决”为世界环境日主题,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对抗一次性塑料垃圾。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大计,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限塑令”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做贡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方法,结合整理的公开数据,对“限塑令”的传播现状及效果进行了考察。从受众认知情况来看,“限塑令”并没有达到国家预期的目标,“限塑令”并非“妇孺皆知”,多是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中片面知晓“限塑”有关新闻,民众整体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在受众态度倾向方面,“限塑令”的出台,其本身是受到民众欢迎和支持的,但受众依然更倾向于“个人方便”,而忽视“限塑令”的存在。从受众的现实行为来看,个人对于塑料袋的使用相比“限塑”前有所减少,但商家却将“限塑”变为自身盈利的手段,商业流通领域中不同业态的限塑状况差异明显,“有令不止”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整理的公开数据和文本分析,以议程设置、“涵化”和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探究“限塑令”传播效果式微的原因。第一,“限塑令”涉及产业数量多且庞杂,管理过程中牵扯部门多就会导致传播过程中缺失主心骨,导致“限塑令”传播主体不明确,传播效果难以为继;第二,传统纸媒的报道中,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专业环境类媒体对“限塑令”的关注度欠缺,内容上缺乏科学性,传播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也有所欠缺,因此“限塑令”传播力度不足,难以深入人心;第三,“限塑令”固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和单一的传播载体面对新传播环境的冲击已不适应当前的受众习惯,过时的传播方式也制约了“限塑令”传播的效果;第四,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公众,在“限塑令”传播中没有平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两大效益的失衡与错位,让“限塑令”未能发挥真正的价值;第五,受众对于“限塑令”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环保意识的薄弱、利己思想的泛滥以及替代品的不完善形成了受众知、行分离的局面,“限塑令”目标的实现遥不可及。基于对“限塑令”传播效果式微原因的分析,本文也提出了促进其传播的对策。首先,传播任务要落到实处,各部门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其次,传播的策略要与时俱进,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能更好的加强传播力度。再者,政府、媒体、民众的多方监督能够更好的平衡两大效益,实现“限塑令”的内在价值。最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孕育和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实现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