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开拓创新的历史时期。在当前我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选择。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并转化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理论的价值就得不到真正实现,同时也疏离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大众本性。因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践性、发展性、长期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结合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总结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特点,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结合改革开放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传媒的普及现状,分析了网络传媒背景下出现的网络传播、网上印刷媒介、网上电子媒介、手机传媒等新的传播途径,在总结出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对传统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课堂灌输等传播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在总结以上各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期网络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方向,提出要继续巩固和加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并坚守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在传播形式上除了要继续优化传统显性教育方式之外,也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受众本位意识,重视受众的主动性,促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