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通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l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栓通对急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的脑缺血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和方法: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脑栓通0.25g/kg/d、0.5g/kg/d、1g/kg/d剂量组(NST0.25、NST0.5、NST1)。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实施再灌注。采用TTC染色于缺血再灌注后24h计算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参照Zea Longa评分法于缺血再灌注后1、3、7、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ssl染色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后1、3d的脑组织损伤;采用TUNEL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1、3d的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8、-9的活化及Bax/Bcl-2的表达。  结果:0.5-1g/kg/d脑栓通能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缺血后Bax表达上调和Bcl-2表达下调,从而调节Bax/Bcl-2表达比值,并抑制Caspase-3、-8、-9的活化。  结论:脑栓通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机制与对Bax/Bcl-2比值的调节和对Caspase-8、-3的活化有关。  第二部分脑栓通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和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1g/kg/d脑栓通组(NST1)、脑栓通+P13K抑制剂组(LY294002)。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实施再灌注。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依文思蓝渗出率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NeuN/GFAP)和TUNEL双染检测缺血再灌注后24h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及BDNF、GDNF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磷酸化Akt、BDNF以及GDNF的表达;采用TTC染色法于缺血再灌注后24h计算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参照Zea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1g/kg/d脑栓通能显著减少缺血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减轻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促进缺血后Akt的活化以及BDNF、GDNF的表达。采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显著抑制NST对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的减少,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结论:脑栓通可能通过上调BDNF、GDNF的表达,以及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缺血后的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成分的存活和功能的维持。
其他文献
舰船是重要的海上目标,航空遥感影像的实时舰船目标检测在民用领域和国防安全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工程应用为背景,重点对航空遥感影像的海陆分割和舰船检测两方面问题展开研究。利用灰度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自适应阈值分割,结合形态学算子和孔洞填充技术,实现海陆分割;利用舰船几何结构特征进行直线段检测,结合K均值密度聚类技术,完成舰船目标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针对海陆分割任务,陆地检测率为95.8%,陆
目的:通过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大鼠的一般情况、胃黏膜形态、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及胃动素的影响,探讨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CAG的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化浊解毒和胃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6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个组,正常组13只大鼠,模型组53只大鼠。采用综合造模法复制
目的:评价祛风燥湿,扶正祛邪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风湿相搏、正虚邪犯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2组均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