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随着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群体能否顺利转移已成为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也关乎着我国能否顺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在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由于未受到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企业职位要求无法匹配,从而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民工也因此被标上“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身份标签。作为一个区别于城市居民的庞大群体,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后的职业技能培训及相应的经济效应受到学者的长期关注。因此,探究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增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和供给结构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长期以来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从理论上探究了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资本、城市融入等产生的综合效应。进一步,运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组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库,从实证上检验了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针对样本农民工整体,实证结果显示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民工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为探讨职业技能培训对不同农民工群体收入的影响,以年龄为准绳,将样本分为青少年组(16-25岁)和中青年组(26-64岁)两组,实证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更加显著,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率相对更高。 针对职业技能培训如何有效地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积极引导农民工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积累;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灵活、有效、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模式以实现双赢培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