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房地产价格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和稳定程度,因此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着手于区域间房价变动的关联性,这就是本文所指的涟漪效应,即一个地区房价发生变动,对于会像水滴落在平静的湖面产生涟漪一样,将这种变动传递给其他区域。那么,在中国的一、二、三线城市之间房价变动是否存在涟漪效应?如果存在涟漪效应,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房价变动是如何通过涟漪效应在城市间传导的?依据涟漪效应制定房价调控政策时,不同城市的是否应该采取相同的措施?立足于这些疑惑,本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动涟漪效应展开了研究。本文在回顾了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后,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区域性、二元性和投资保值性的特征,接着对涟漪效应的机理和影响房价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最小生成树研究了我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变动涟漪效应的结构,并进行了金融危机前后的对比分析。此外,将我国大中城市分为一、二、三线城市三个子市场,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房价变动子市场内和子市场间的传导路径,包括传导的方向、强度和速度。最后,以涟漪效应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系统矩估计模型和变系数模型,探讨房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发现不同城市的房价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各大中城市房价变动存在明显的涟漪效应,且这种联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为紧密;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动的涟漪效应分为三级传导模式,第一级是上海、天津和南京,第二级是上海、天津和南京的房价变动带动青岛、南昌、宁波、扬州和徐州这些次级中心城市的房价发生变动,第三级是房价变动由次级中心城市传递给其他城市;在房价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预期因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选择政策首发城市、寻求政策切入点方面都将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