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64次 | 上传用户:jcmm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政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政策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同世界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相似,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主要是以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而国家管理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来实现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规范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既是一部政策发展史,又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它不但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走向,而且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将政策变迁纳入政策研究的视野,才能构建完整的政策变迁动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经历的变迁过程勾勒了一幅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图画。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正是遵循历史的途径来理解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也正是以历史为切入点来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当下反思与未来预测。这一研究既包含着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关照,也包含着对未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探索。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研究形成的是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认识框架,不仅较为系统全面地揭示了改革开放至今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了什么”、“如何变”,而且着力于阐释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为什么变”、“变的效果如何”和“将变向何方”。本研究从历史、当前和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来把握改革开放至今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整体脉络,时间跨度为1982年至2015年的34年,汇编宏观层面的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文本共计42项。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是回顾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起点,梳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容,概述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与影响,从而在总体上回答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了什么”、“如何变”的问题。其次是通过探究政策变迁的动因和反思其变迁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揭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为什么变”和“变的效果如何”。再者是通过对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提出改革思路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将变向何方”。在研究过程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多角度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环境进行概述,从政策主体、价值、内容、过程多维度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内容、特征进行阐释,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进行解析,从静态和动态两层面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成效和问题进行审视,从而探讨政策的改革思路和预测政策的未来走向。具体而言,采用历史分期的方式,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政策的滥觞与起步(1982-1993)、政策的推进与发展(1993-1999)、政策的拓展与延伸(1999-2010)和政策的调适与深化(2010-2015),呈现出的阶段政策特征分别是破冰引航、彷徨前行、有法可依和迈向治理。由于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这个时期的私立高等教育完全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才得以恢复发展,而其政策的变迁起点则要推至1982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与实施,这是最早与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伴随民办高校的不断应运而生,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也得以逐步产生与发展。在改革开放至今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1982年的《宪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机构的合法性。这一政策变迁的第一个转折点为1993年,因为该年发布实施了两个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政策。其一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二是《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1999年成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第二个转折点。而2002年颁布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成为民办高等政策变迁历程中的分水岭。此后,国家调整其政策导向,在确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的同时,积极推进“依法管理”的方针,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律体系逐渐建立,实现了从“彷徨前行”到“有法可依”的转化过程。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至今,我国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方面更为注重其实践逻辑,重点关注治理理论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将政策的重心放在政策实施及其有效性方面。因此,对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可以作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在政策主体上呈现多元化,在政策理念上贯穿公益与营利的双赢原则,在政策内容上追求具体可行,在政策过程上注重监测与评估。基于对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全面回顾与系统论述,其变迁的动因得以探寻,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部动因通过作用于内部动因从而影响政策的变迁,而内部动因则是直接作用于政策变迁过程。政策变迁的外部动因指向了政治体制改革所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变革所促进的私营经济繁荣和社会形势变化所增强的高等教育需求;而内部动因则是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的矛盾和多元主体间动态的利益博弈。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亟待发展与其政策羁绊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其政策变迁的基本前提,而这一现实问题引起了作为决策主体的政府高度关注并不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从而发生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而言,其政策的直接成效主要体现在政策文本、政策价值和政策基调的变化与转型,间接成效则主要呈现为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对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促进与规范发展方面。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有政策文本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政策价值取向实现宏观国家价值与微观自身价值的融合、政策基调实现从“合法—限制—规范—扶持”的良好转型、政策内容赋予和加强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政策实施引导和规范了民办高等教育实践。同时,其政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政策内容不明确、政策主体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恰当、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和政策模型转变缓慢等。面对当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教育财政投入状况紧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与利益博弈、国外高等教育的强大吸引力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必须厘清发展思路,应当将改革重点放在以下五方面:合理调整政策目标,实现稳定规模与提升质量并进;有效发挥政策主体的职能,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增强政策效应,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加强政策监测与评估,完善政策执行过程;合理的政策价值选择,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双赢。在未来一段时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保持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合理张力,协调政策主体间关系;坚持开放性原则,建构完善的政策体系;扩大教育的公益性,整合政策价值追求;改善和提高教育公平,优化政策环境。因此,本研究形成的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从历史到未来、从外延到内涵、从宏观到微观的较为全面的立体认识框架。虽然本研究在方法论上基本定位于历史研究,但是最终形成的是从“解读历程—探寻规律—审视现实—迎接挑战”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思路。这是一种史与论相结合的研究过程,是“在其政策变迁史”中进行剖析与概述。概括之,本研究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为研究对象,努力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历史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规律,通过历史认识今天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这一变迁研究过程与结果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和合理建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态过程,而且也有助于为当前和未来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其他文献
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大量文献报道3D-US是一种可重复性技
以自制的两种不同黏度的环氧基倍半硅氧烷(POSS)为改性剂,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EP)/4,4'-二氨基二苯砜(DDS)进行改性,制备EP/POSS杂化材料。再以纳米SiO2为填料制备了EP/POSS/SiO2纳米复合材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困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持续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创造了
有一种青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只为守护一方安宁,有一种青春,在水火交融的岁月中成长,在火热激情的红门中砺炼成钢,默默奉献中奏出平安音符,有一种青春,告别亲人朋友,为了火
期刊
<正>(一)中小型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普遍具有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中心的特点。对于初创期企业来说,家长式的管理能够加快决策速度,增强执行
为了解江西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江西省油茶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地区油茶林地土壤中N、P、K、Mg、B、Zn的
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着
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信息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趋复杂,要通过提高新媒体重视
目的:优选丹参中迷迭香酸、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共4种活性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迷迭香酸、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考察乙醇
高等学校无党派人士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要素之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创高等学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