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案,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注重从公民养成的角度提供给受教育者有助于其适应生活以及超越生活的知识经验,公民通过这个过程熟悉并参与到政治生活,并在同时获得对个人灵魂的持续反思,实现个人道德感的有意义超越。然而信仰缺失、人性冷落等问题给我们当下生活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当今现代化社会,科技的极大发展,经济水平极大提高,一方面民众所处物质世界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却也造成大众精神世界的个人无意义感,生活意义的孤悬、生活品质的荒芜成为更为迫切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价值系统遭到破坏,民众公共道德感丧失,共同生活的行为混乱失序。公民教育目的正是在于寻求社会系统与个人系统的平衡与良好互动,它既包含对人性品质的基本尊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关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众在内外夹击中艰难摸索,使中国免于危亡。在这过程中,人的主体价值和现代意义逐步得以彰显、确认、发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现代公民人格的教育实践中去。作为一种外源性事物,公民、公民教育,在中国经历着与其发源地迥异的坎坷历史。概括而言,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学校公民教育依托于少数社会精英的思想先导,存活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成熟于思想引领与教育实践的多次互动。因此,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教育实践的推动,是影响近代学校公民教育的两个支点。基于这一研究理路,全文重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清末民初时期发展起来的公民教育思想包括哪些现代内涵?这些内涵在近代中国传播后依赖于哪些特殊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初时期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践有哪些实践价值可以给当下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中简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当前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等。第一章首先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叙述,紧接着重点就论文的核心概念——“公民”、“公民教育”进行界定,以廓清其时代内涵。第二章选取了思想基础、推动群体及社会基础三个角度,介绍了清末民初公民教育开展的时代背景。第三章与第四章选取了“教育宗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自治”“师资培训”等五个维度,对清末时期和民初时期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情况进行了史实的梳理与内容介绍,同时结合上述实践情况,结合“教育立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四个侧面对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学校教育的实施特点予以概述。第五章则依据前文的研究结果,着重探讨了清末民初时期学校公民教育之所以不能长久贯彻的原因,并以此为借鉴给今后发展公民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即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理性的客观认识,坚持与我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多方面发展公民教育推动力量,并逐步形成开放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