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两种声音的争论从来就有,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当今世界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普遍采用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并未因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加强而偃旗息鼓、销声匿迹,而是变换手法,寻求新的保护手段,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以各种名义实施新的贸易保护措施。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10种进口钢材采取保障措施,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2002年1月30日,欧盟理事会以我国舟山地区生产的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结果,2002年我国禽肉产品下降32.9%;欧盟从1995年4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的彩电征收24.5%至44.6%不等的反倾销税。这些都表明:新的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且越演越烈。这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是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与以前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全面了解当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在政府按照承诺接受和执行贸易自由化原则的同时,寻求适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维护自身权力,就成为以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从分析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入手,主要研究当前保护贸易的新特点,保护措施的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新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提出解决对策。文章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研究总结了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重商主义经济理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贸易条件恶化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以及管理贸易政策理论。阐述了各个保护贸易理论对于保护的依据、手段、和政策主张。第三部分,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保护呈现的新特点:各国的普遍重视;保护措施多样化;WTO作用的增强和政府外交作用的增加。指出在关税和控制数量的保护措施的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反倾销和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别保障措施被各国频繁用于贸易保护,构成新的保护手段。第四部分,研究国际贸易保护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保障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的阻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近年来,中国产品正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和类别。第五部分,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中国应对贸易壁垒的对策。政府对策:根据贸易可持续发展要求,实行平衡贸易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构筑中国的贸易保障体系,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产业利益;深化改革,尽快确立市场经济地位。企业对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适应环保时代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出口型企业;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规范企业出口行为,防止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