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既往认为其预后相对较好,如今发现不少患者肾损伤不可逆,最终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甚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KI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所致AKI向CKD进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尚不明确,且在此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测疾病进展情况的标志物。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缺血时间及打击频次对AKI及其预后的影响;同时探讨经典新型肾损伤标志物KIM-1、NGAL在判断AKI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AKI预后方面的价值。实验方法构建IRI动物模型体系,对不同缺血时间及打击频次的IRI小鼠模型的生化指标、病理改变、炎症、凋亡及细胞增殖等表现进行了逐一比较;并在不同疾病进展模型中对KIM-1、NGAL进行了动态监测。实验结果1.短时缺血可致轻度肾小管间质损伤,急性期过后可恢复正常;长时缺血可致严重肾小管间质损伤,进展至后期可出现间质纤维化等慢性化表现;2.可恢复性AKI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轻、增殖明显,肾间质炎症反应可逆;进展型AKI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肾间质炎症反应剧烈且持续,肾小管间质可见纤维化形成;3.在单次IRI打击的基础上,再给予一次IRI打击,可加速已有的AKI向CKD进展进程;4.重复IRI打击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肾间质炎症反应及组织自我修复损伤的过程等机制可能参与了CKD的加速进展;5.血、尿KIM-1、NGAL水平均可较好地反映不同缺血时间及打击频次所致AKI急性期病情的严重程度,而NGAL能够比KIM-1、Scr更好地反映从AKI向CKD进展这一过程。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对不同缺血时间及打击频次的IRI所致AKI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模拟了临床上的三种常见情况:可恢复性AKI、进展型AKI及CKD基础上的急性加重;凋亡、炎症机制可能参与了AKI的病情进展;KIM-1及NGAL均可早期发现AKI并评价疾病严重程度,而NGAL相比于KIM-1、Scr能更好地监测AKI向CKD的进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