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凭借具有浓郁诗意和深广思想的诗歌,而成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不仅创作诗歌,也写下大量散文。他的诗歌融汇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诗歌遗产,是一种跨越时空限制的文学存在。他的散文作为诗歌的补充和延续,蕴含丰富的诗学理论,充满哲理思辨性,引起读者的惊异与共鸣。本文通过阅读布罗茨基的散文和诗歌,梳理出他关于诗歌批评的理论文本,总结概括出布罗茨基诗学理论的具体观点。论文探究布罗茨基创作年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背景,亦即20世纪俄国、英美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论发展状况。本论文将文本细读与知识背景研究相结合,考察布罗茨基诗歌理论的独特性。本文将布罗茨基诗歌理论分为理论创作、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诗歌价值四个部分。布罗茨基诗学宗旨是:思想性是诗歌的第一要义,诗歌是思想的音乐;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存在形式。可以更根本的说,语言是思想的形式,甚至语言本身亦可作为思想。因此语言是诗歌的另一本质。诗人的职责就是要极力触及语言的极限。布罗茨基的诗学架构,既涉及诗歌内部规律,也包括诗歌外部规律。他的理论出发点是对纯粹的语言美的追求,以及对诗歌价值的理想信念。布罗茨基首先是一名诗人,他的作诗法与诗歌理论相互印证,他的理论也多在诗歌中得到直接阐发,他在诗中论诗。其次,布罗茨基是一位哲人,他维护思想传统,同时又捍卫诗歌的现代性与独立价值。他的诗歌具有东西方的跨文化性质,即既具有东方俄罗斯的感性,又有西方人辩证,是感性与理性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