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尽快保证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是颅脑外伤手术治疗的重要考虑因素,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作为新一代用于神经保护治疗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此类疾病的术后治疗中。麻醉苏醒期即开始小剂量使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术后持续纳美芬治疗,通过比较纳美芬组与对照组的生命体征、呼吸恢复时间,呼吸频率,术后拔管时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以及颅内压(ICP)来分析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早期用于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中度颅脑损伤需要实施急症手术的患者40例(无严重的合并伤以及重要器官功能的衰竭;伤后6h内入院救治及时),随机分为纳美芬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床使用升温毯保持37摄氏度恒温,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实施无创动脉压监测,所有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平稳后实施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麻醉诱导纳美芬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咪达唑仑0.05mg﹒kg-1,舒芬太尼0.3μg﹒kg-1,依托咪酯脂肪乳0.15mg﹒kg-1,罗库溴铵0.6mg﹒kg-1进行诱导,在无线可视喉镜下完成气管插管,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脂肪乳剂持续泵注2-4mg﹒kg-1﹒h-1,间断推注舒芬太尼注射液0.1-0.3μg﹒kg-1、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40min均不再给予),根据患者循环体征的变化以及BIS监测来调整维持药物的用量,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机械通气氧流量1.5L﹒min-1,调节呼吸频率(10~14次/分)和潮气量(7~10ml﹒kg-1),维持PETCO2 35~45mmHg,手术步骤缝皮时静脉给予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拮抗肌松药。待呼吸恢复,SPO2在脱氧情况下维持在90%以上,带气管导管吸氧护送回脑外科监护病房。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抗炎、脱水并进行全身的营养支持。纳美芬组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催醒时给予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μg﹒kg-1经30s缓慢静脉滴注,5min后可重复给药,直至呼吸恢复10次/分,总量不超过1μg﹒kg-1,术后第一日起静脉注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8μg﹒kg-1﹒d-1,持续10天。对照组在麻醉苏醒期和术后均给相同容量的安慰剂。观察指标①麻醉苏醒期呼吸恢复前(T0)、呼吸恢复后(T1)的MAP(mmHg)、HR(次/分),呼吸恢复时间(min),呼吸频率(次/分),脱氧情况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拔管时间(h)。②麻醉前(T0)、术后1天(T1)、术后3天(T2)、术后7天(T3)、术后14天(T4)抽取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③术前(T0)、术后2周(T1)的GCS评分。④术后1天(T0)、术后3天(T1)的颅内压(ICP)。⑤术前(T0)、术后3天(T1)、术后7天(T2)、术后14天(T3)的MAP(mmHg)、HR(次/分)、RR(次/分)。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所有数据均采用T检验分析,以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两组各时间点的MAP(mmHg)、HR(次/分)纳美芬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苏醒期用药后呼吸恢复时间纳美芬组显著比对照组短(P<0.01),呼吸恢复后呼吸频率,呼吸恢复后SPO2(%)纳美芬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1),术后拔管时间纳美芬组显著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各时间点的NSE结果纳美芬组显著比治疗组含量少(P<0.05),其中纳美芬组组内比较术后14天显著比术前含量低(P<0.05)。术后3天的ICP纳美芬组与对照组比较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和术后14天的GCS评分纳美芬组和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度颅脑损伤患者麻醉苏醒期小剂量应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可有效地逆转手术后阿片类麻醉镇痛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术后持续应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可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起到良好的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