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与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bin930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证古今艾灸养生的定义和实际含义,梳理古代针灸专篇专著中艾灸用以预防疾病、强壮补虚、益寿延年的养生宜忌情况,探索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利弊,以期为现代艾灸养生学术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养生学、针灸学和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代艾灸养生宜忌和具体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通过检索《中华医典》光盘,对“逆(针)灸”之名实进行考辨,探究逆灸与艾灸养生的关系。通过选取秦汉至明清以“灸法”“灸例”“针灸门”“针灸篇”“灸经”等命名的40本针灸专篇专著,以“艾”“灸”为检索关键词逐页检索相关内容,整理涉及艾灸养生适应证、常用穴位和禁忌症情况,统计艾灸养生证候、常用穴位、灸量和功效,以及艾灸禁忌穴、禁忌证候、灸误类型和原因,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1)艾灸养生三因制宜辨证施灸。艾灸用于养生,根据不同时令、季节气候因时制宜,依据不同地理、物候环境因地制宜,依据不同人群、少长老幼、体质禀赋等因人制宜辨证施灸。《内经》中涉及灸法共34篇,其中《灵枢经》16篇,《素问》18篇,记载寒证、陷下则灸之、病生于脉、经络虚、阴阳皆虚、风证6种证候适宜艾灸的病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灸法适宜用于脉陷下的少阴病和厥阴病的病证6条。隋唐时期有6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12条,主要包括温/瘡病、风疾、脚气、中风、痈疽、虚疾、年三十以上灸三里穴和小儿老人宜灸等。宋金元时期有12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27条,主要包括预防风疾、寒疾、虚劳、脚气、中风、痈疽、心忧悲、嗜卧、灸三里下气和长寿灸。明清时期有14本医籍记载艾灸养生适宜证37条,主要包括虚劳、脚气、中风、痈疽、温/瘟病、表寒证、小儿疳瘦、五劳七伤、注夏赢瘦、灸痔漏和长寿灸。(2)常用艾灸养生穴位。通过以“虚”“劳”“五劳”“七伤”“羸瘦”为关键词检索40部古代艾灸专篇专著,整理常用艾灸养生穴位共25个,按出现频次排序主要有膏肓俞、足三里、气海、肾俞、魂户、支正和关元。按照身体部位划分,常见艾灸养生穴位分布在腹部、背部、腰部和下肢。按照经络归经划分,常见艾灸养生穴位分布在膀胱经、任脉、胃经和肾经。艾灸灸量以灸壮频次排序主要为三壮、百壮至二三百壮,五壮、七壮和灸随年壮。(3)艾灸禁忌。古代医籍整理统计共57个禁灸穴。禁灸部位为头颈部血管及眼球周围腧穴、胸背部、怀孕妇女腹部、四肢部大的血管神经或关节处。现代临床验证禁灸穴只有5个,如头维、哑门、人迎、丝竹空、承泣。历代艾灸禁忌病候共28条。《内经》记载厥逆、息积、阴阳俱溢、阴阳俱不足、毒邪发于胸胁部5种病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不宜灸的病证2条(115、116条),包括热证禁灸、阴虚禁灸、痉病有灸疮、饮酒大醉等艾灸禁忌和灸误变证。隋唐时期有6本医籍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3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忌过灸、伤寒忌灸证、瘴气候忌灸、霍乱不可逆灸、消渴百日以上忌灸)、孕妇忌灸、小儿忌灸(小儿变蒸忌灸、小儿忌妄针灸、小儿胃热忌灸、小儿立夏后忌灸、小儿戒逆针灸),以及忌灸八木之火和饮酒醉忌灸。宋金元时期有12本医籍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1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忌过灸、伤寒忌灸证、消渴百日以上忌灸、疽不宜灸、虚劳病暑月忌灸)、孕妇忌灸、小儿忌灸(小儿忌妄针灸、小儿戒逆针灸、小儿热极生风、小儿风疹眼暗),以及过灸年老热厥头痛。明清时期有14本文献记载艾灸禁忌记载共13条,其中包括病症忌灸(热证、过灸、伤寒忌灸证、夏月灼艾火逆、三伏治嗽忌灸)、小儿忌灸(小儿戒逆针灸、小儿囟门未合忌灸、年少灸三里伤目),以及过灸(臂脚穴忌灸、过灸致灸疮坏证、过灸年老热厥头痛、头不可多灸、无病忌灸)。结论:艾灸疗法确有预防疾病、强壮补虚和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但运用时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三因制宜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遵循灸治宜忌并紧密结合临床医疗。艾灸养生在古代并无专篇专著记载,相关内容散见于针灸医籍中。通过考辨古代医籍中“逆灸”一词不等同于现代艾灸养生的概念。因为“逆灸”虽有未病先迎预先灸之义,但所涉病证仅限新生儿痉病和霍乱两者,而古代医家从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考量,皆强调须“戒逆针灸”。“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艾灸养生谚语,最早出自南宋初年《琐碎录》,足三里艾灸原为防治“风疾”而设,以宣通脏腑气血为宜,非特指三里灸为化脓灸之意。将此句释为反复“灸疮”,是对《备急千金要方》“失气阳厥”诸症才用逾百壮灸和《针灸资生经》“报灸”法的误解。三里穴保健可选指压、搓摩、深汤足浴等法,从安全性考量,寒象明显者宜以悬空、隔物等温和灸调理。针对古人有“灸必发疮”才能见效之说,考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但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并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因此“灸必发疮”之说并非艾灸养生的得效标志。灸性温热有其特定的适宜证候和灸法禁忌,“养生以不伤为本”,艾灸养生的要务首先需明辨灸禁及误区,以避免艾灸不慎所致伤害。古代医籍记载的禁灸穴、禁灸脉证病候以及艾灸时间气候禁忌,主要是从反面为艾灸养生起到警示作用,以防平人艾灸养生不遵循三因制宜、辨证施灸的原则,任意滥施产生坏证、灸误之弊。通过对艾灸养生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文献,强化艾灸养生安全和辨证施灸养生观,弘扬正确养生观念与方法,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中医特色及现实指导意义的艾灸养生规范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急救过程中对患者是否患有HIV病毒进行初步甄查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自我防护方式与手段。方法对在急救过程中遇到疑似HIV感染的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HIV诊断检查,确定
<正>冠心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临床以心绞痛、心悸和前胸压榨性疼痛等为主要表现。既往研究表明,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容易
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保证制造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亦可作为一种识别失效潜在后果的严重度以及为减轻风险提供输入的一种方法。为
在强大的科技引擎助推下,继"信息化"与"数据化"之后,"人工智能"走进侦查已经成为必然,人工智能侦查应运而生。当前,人工智能侦查较之于传统侦查在凸显出明显优势的同时,也面
2010年,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决策研究类课题《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抢险补偿机制研究》。该课题已于2010年9月结题并召开专家验收会,
目的:对比分析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胎膜早破分娩产妇180例,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足月胎膜未早破正常分娩产妇18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足月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