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10 cm×10 cm、15 cm×15 cm、20cm×20cm、25cm×25cm、30cm×30cm五种密度培育千年桐苗木,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生物量、光合荧光特性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预期为千年桐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1、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的含量和叶绿素a/b的影响不大。不同密度的千年桐幼苗各种色素7月份到9月份差异明显,例如,7月份的叶绿素a的含量在1.413~2.076mg/g,D30为2.076mg/g;而叶绿素b的含量在8月份差异较大,D10为0.561 mg/g,D25为0.275mg/g。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有一定影响,当株距小于25cm时,随密度增加,单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当株距大于等于25cm时,随密度的减小,光合速率增加。例如,7月份单位叶片的光合速率,D30为12.845 umol/(m2*s),D25为9.657 umol/(m2*s),D10为12.545umol/(m2*s),因此,以株距25cm×25cm为界限,千年桐幼苗的光合速率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苗木生长中期,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疏植大于密植,而后期则相反。2、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不大,而在幼苗生长中后期,随着生长期,ΦPSⅡ、qP和ETR减小,NPQ、Fv/Fm和Fv/Fo增大。但10月份,D30的ΦPSⅡ、ETR、Fv/Fm和Fv/Fo都是最大,例如,ETR为26.78,Fv/Fm为0.772,Fv/Fo为3.377,而D30的NPQ最小为0.838,说明此密度下光合作用强,光能用于热能的损失少。3、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的影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C、N、P、K和Na含量的影响都不大,但在整个生长期,植距为30cm×30cm时,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在幼苗生长后期,D30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值均最高;各种密度的幼苗不同部位间平均含量规律均是:叶>根>茎;5种养分元素含量排序为:C>N>K>P>Na。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的吸收率和P的吸收率的影响规律一致:即随着育苗密度的增大,N和P的吸收率都降低。例如,在9月份到10月份之间,N的吸收率D30为2.473,D10为-0.352,表明在千年桐幼苗生长后期,高密度和低密度差异显著,D15和D10的N的吸收率都为负值;P的吸收率D30为8.31×10-5,D10为2.18×10-6,D30是D10的38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的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在幼苗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千年桐幼苗N的利用率越高。千年桐幼苗对P的利用率,生长初期高密度对P的利用率较大,后期则相反,低密度较大。4、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苗高的影响不明显,而对地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即:随着育苗密度的减小,地径增大。例如,10月份,从D10到D30,地径从10.4mm增加到13.56mm,增加30.4%。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高径比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但在千年桐幼苗生长的后期,密度越小,高径比也越小。在整个生长期内,高径比的变化范围是23~41。高密度高径比的变化较大。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生物量的积累的规律明显,千年桐苗木的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和平均单株干重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以10月份的平均单株干重为例,D30是D10的3.69倍。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地下/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明显,而地下/地上生物量均小于1,故其对光照的需求和竞争能力强。育苗密度对千年桐生物量分配和含水率的影响不大,但各种密度千年桐的生物量的分配比例规律一致,叶>茎>根;千年桐的不同部位含水率:叶>根>茎。不同部位的含水率均在65%~80%之间。育苗密度对千年桐的相对生长率有影响,疏植密度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密植。8月份-9月份,D30的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为0.033,而9月份-10月份,D10的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小值为0.001,仅为D30的1/20。综上所述,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的生物量、光合荧光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千年桐幼苗的光合、荧光、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之间也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产生的影响,表明育苗密度为30cm×30cm时,各项指标均达到其他密度之最。因此,30cm×30cm是5种密度中最适宜的培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