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体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形成是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基础。原发性肝癌是以血管生成丰富为特点的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很高,但其治疗效果较差。本实验采用放疗联合热疗对荷H22肝癌小鼠的肿瘤血管生成进行实验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荷瘤鼠肿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病理变化;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放射治疗联合热疗对荷瘤鼠肿瘤的血管生成影响,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疗法。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H22肝癌小鼠腹水,以1500r/min条件下离心20min,弃去上清液,以无菌PBS调整为2×107/ml。取0.2ml细胞悬液注入昆明鼠右后肢皮下。种植后2周,皮下长出直径1 cm左右类球型肿瘤开始分组治疗。分组前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荷瘤鼠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放射治疗+热疗(联合组、A组)、放疗组(B组)、热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10只。放射治疗联合热疗组采用用新华医疗器械厂产钻—60远距离放射治疗机进行放疗。治疗时将麻醉好的荷瘤鼠同时固定于有机玻璃板上。荷瘤腿牵拉固定于照射野内,照射野边缘超出肿瘤上缘至少5mm,瘤体表面覆盖厚度为5mm补偿膜以提高表面剂量射野15cm×15cm,源皮距60cm,剂量率为81.05cGy/min,单次放疗剂量3Gy,每天治疗1次,连续10天,总放疗剂量30Gy。放疗结束后在半小时内给予热疗。用恒温水浴箱对荷瘤鼠肿瘤局部分次给予41.5℃±0.2℃热疗,每次50分钟;每周治疗2次,共4次。放疗组和热疗组给予单一治疗。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治疗期间隔日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用天平测量体重。治疗结束后第5天脱颈法处死小鼠。完整解剖小鼠肿瘤组织,电镜标本取材;用分析天平测量肿瘤瘤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HE染色病理变化;用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用SAS8.1统计软件包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相应数据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放射治疗联合热疗组(联合组、A组)、放疗组(B组)、热疗组(C组)及对照组(D组)肿瘤生长速度分别为(9.39 mm3/d 12.02mm3/d, 15.91mm3/d, vs.21.18mm3/d,F=3.23,P=0.037);抑瘤率分别为(74.8%、58%及41.8%),联合组抑瘤作用最大。各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F=0.57,P=0.639)。联合组、放疗组、热疗组及对照组MVD值均数分别为35.2±5.1、48.5±4.6、58.1±7.4及69.7±9.6(F=44.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放疗组、热疗组及对照组VEGF阳性率分别为11.4%4-3.8%、16.9%±3.9%、20.8%±3.1%及、25.5%±6.4%,差异有统计意义(F=17.42 P<0.05),有统计学意义。HE病理染色:A组大量肿瘤细胞核浓缩,瘤细胞排列松散,与邻近细胞分离,胞质少呈明显嗜酸性,血窦明显减少;放疗组可见肿瘤细胞肿胀,核固缩,部分肿瘤细胞核较小,肿瘤组织血窦较少;热疗组可见肿瘤中心点片状缺血坏死灶,部分肿瘤细胞核固缩,细胞排列较松散,肿瘤周边血流较丰富;D组肿瘤瘤细胞生长旺盛,梁索状紧密排列,核大,见核分裂像。肿瘤边缘血窦丰富;肿瘤中心因肿瘤生长旺盛而缺血坏死明显。投射电镜观察:A组示可见大量凋亡及坏死细胞,核固缩,核碎裂。B组肿瘤细胞异型性变小,细胞形态趋向正常。C组可见少数凋亡(核碎裂细胞),肿瘤细胞核及核仁大,异染色质较多,细胞质中细胞器较多,异型性较明显。D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增殖活跃的瘤细胞多见,瘤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形态不规则,核仁大而明显,核呈明显的异形性,细胞器丰富,核内染色质丰富,可见核分裂像。结论通过放疗联合热疗对荷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放疗联合热疗可明显抑制肿瘤MVD值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对各组荷瘤鼠肿瘤体积及体重在治疗中不同时间的测量,发现放疗联合热疗抑瘤率最大;体重无统计学差异,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合肿瘤组织HE病理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联合组在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同时还可增加杀死肿瘤细胞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证实了放疗联合热疗的协同抗肝癌生长效应,为肝癌综合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部分实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