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与信息产业的繁荣,消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息消费包括对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消费,它既可以是物质性的,比如购买电视、手机、电脑等,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比如购买网络服务。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环境、信息市场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素质、信息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信息消费的水平还比较低。国内的学者在研究信息消费的时候,往往采取分析某一地区宏观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农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得出的结果通常认为农民收入是制约信息消费的首要因素。但是通过近几年“家电下乡”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如果采用政策刺激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引导,可以大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因此可以认为,除了收入因素,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信息消费。找出这些因素,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刺激农村信息消费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绪论部分,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思路,提炼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普遍服务和农村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其次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消费的相关文献,最后从消费者个体的角度探讨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章概念辨析,定义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在上述基础上,总结出农村居民个体信息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模型设计问卷并在北京农村地区进行发放,回收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修正模型,并最终得出了农村居民个体信息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根据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得出本文结论,并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居民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降序排列依次为:优越性、易用性、主观规范、相容性。本文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和刺激农村消费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应顺应农民消费升级趋势,依靠政策优惠,刺激农民信息消费需求;第二,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本文的创新性在于:第一,创新性地从农村居民个体的角度分析农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第二,创新性地结合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与农村信息消费理论,提出了农村居民个体信息消费影响因素模型;第三,通过北京农村地区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