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上升,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有效缓解贫困的政策被提了出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满足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标准,是各项低保工作的核心指标。因此,在低保标准测定时,一定要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测定的标准过低,会导致一部分贫困居民最低生活需求不能得到保障,若测定的标准过高,不仅会影响保障对象就业的积极性,还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为了测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低保标准,本文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农村低保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农村低保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低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选取2007-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ELES模型和马丁法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测算,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农村低保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低保标准逐年上升,低保人数先增加后缓慢减少,低保覆盖率逐年提高后趋于平稳,低保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第二,农村低保还存在保对象难确定、覆盖范围有待拓宽、低低保标准的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2008年之前我国农村低保标准还不能满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食物需求,2008年之后逐渐能满足贫困居民的基本实物需求;现行的农村低保标准远低于测定值,不能满足农村贫困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在运用马丁法时,以低收入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食品消费支出代替食物贫困线,得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低贫困线和高贫困线,替换变量后的模型操作更加简单、结果更加合理,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分析贫困问题时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实际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了一个客观性较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