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厘清中医体质内涵和外延,深入考证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体系,构建中医体质客观化辨识体系。为中医体质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2.为探索体质客观化分类与辨识诊断的有效途径,以肾阳虚体质为切入点,采用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方法,筛选肾阳虚体质线粒体基因SNP位点。通过位点功能注释,探索肾阳虚体质辨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肾阳虚体质分类及辨识筛选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古代文献检索以“体质”、“禀质”、“素质”、“禀赋”、“气禀”、“禀质”、“素禀”为关键词在《中华医典》中对两汉至明清的古籍文献进行检索。此外以“体质内涵”、“体质辨识”、“体质诊断”、“体质分类”、“体质差异”、“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nstitution of TCM”为关键词在CNKI、Pub Med上检索197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献。(2)文献摘录: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摘录和整理。(3)文献整理归纳与凝练:通过文献整理、归纳古今文献,凝练中医体质的学术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深入考证中医体质分类与辨识方法,厘清体质内涵及外延。2.肾阳虚体质受试者线粒体基因SNP研究。(1)肾阳虚体质受试者纳入: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肾阳虚体质评判标准初步筛选肾阳虚体质受试者,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排除受试者中阳虚体质外的其余兼夹体质。经3名中医诊断学专业人员诊断确认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实验研究。(2)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肾阳虚体质受试者血液样本采集后,抽取样本线粒体DNA,经质检、扩增后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3)线粒体基因SNP位点筛选:将纳入受试者DNA序列与线粒体基因标准序列进行比较,筛选肾阳虚体质受试者的共同SNP位点。(4)线粒体基因SNP位点分子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1.文献研究(1)检索纳入古代文献条目3997条;检索到现代中文文献2603篇,英文文献150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365篇,英文文献16篇。(2)体质形成: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以先天为主后天为辅。(3)体质内涵: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身心合一”观的指导下,在外貌体态、生理特征、精神情志方面所表现的人体特质。(4)体质分类:古代体质分类以“阴阳”“五行”为纲。其中《灵枢·通天》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分类最为详尽,涵盖面最广。现代体质分类主要包括病理体质分类法和更为多元化的综合分类法14种,并对特殊群体(如儿童、妇女)的体质进行了分类。(5)体质辨识:中医古代体质辨识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主要包括外貌体态、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现代中医体质辨识研究聚焦于中医体质的客观化诊断,其中中医体质量表的运用最为广泛。此外,四诊信息的客观化及现代生物学指标的引入推动了体质客观化的发展。(6)体质分类辨识体系框架:形成以“身心合一”观为核心,外貌体态特征为基础,分子生物学及客观化舌、脉诊信息数据为参考,体质问卷量表数据为辅助的中医体质客观化分类辨识体系框架。2.肾阳虚体质受试者线粒体基因SNP研究(1)通过体质量表评定和专业人员评估共纳入肾阳虚体质受试者31例。(2)基因序列比对筛选了10个肾阳虚体质共同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分别位于以下6个基因片段上:MT-RNR1(m.73A>G,m.263A>G,m.750A>G,m.1438A>G)、MT-RNR2(m.3105ACN>AC)、MT-CO1(m.7028 C>T)、MT-ATP6(m.8860A>G)、MT-ND4(m.11719 G>A)、MT-CYB(m.14766 C>T,m.15326A>G)。位点中有2个位点m.73A>G及m.263A>G位于线粒体DNA上游非编码区,其余位点均位于外显子区域。(3)肾阳虚体质线粒体基因位点注释发现突变位点与衰老进程、能量代谢、生殖功能及精神情志异常相关。结论:1.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身心合一”观指导下,外貌体态、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方面所表现的个体特质。“身心合一”思想贯穿整个体质分类、体质辨识的全过程,是体质理论的核心思想。2.以“身心合一”观为核心,外貌体态特征为基础,分子生物学及客观化舌、脉诊信息数据为参考,体质问卷量表数据为辅助的中医体质客观化分类辨识体系的构建为中医体质诊断客观化奠定了理论基础。3.线粒体基因SNP改变所导致的线粒体功能不良可能是肾阳虚体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这是肾阳虚体质实质研究新的切入点。4.研究筛选出的6个基因及其上的10个位点可能是肾阳虚体质辨识的潜在生物标志物。5.体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是探索体质分类辨识客观化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