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监测数据不仅有助于了解和评价地下水现状、认识地下水历史变化过程的趋势,掌握其变化规律,还是地下水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基础支撑。自然资源部和水利部于2015年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但由于监测站布设时间较短,尚未形成长时间连续监测数据,而且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各地区地下水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一,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监测数据无法充分得到利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下水管理工作。因此,本文以民勤盆地以典型区,对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整合、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可为我国地下水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民勤盆地是我国典型的西北内陆盆地,水位动态主要受地表水灌溉入渗、开采量和渠系入渗和侧向径流影响。按照各自影响大小,动态类型分为径流型、开采型、灌溉入渗-开采型和径流入渗-开采型。该地区共布设了14个国家地下水监测站,其中13个监测站由地方监测站改建而成,存在监测数据时序较短、缺失问题。本文利用水位差值法和回归分析法完成了14个监测站数据整合,形成了从2007年1月~2019年1月的连续的长序列水位数据。根据整合后得到的国家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利用网格化方法对2007年~2018年的储变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以前每年储变量约-1×108m3,2010年以后储变量逐渐变小。从2014年开始出现正均衡并逐渐稳定在每年0.20×108m3左右。通过区域均衡法估算研究区开采量,结果显示该地区2010年以前开采量较大,每年约3×108m3,2010年经过治理后开采量减少至每年0.86×108m3。利用国家监测站的水位数据在选取典型监测站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模型精度对比与误差分析最终确定该地区开采型动态适用回归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灌溉入渗-开采型和渠系入渗型动态监测站适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且模型也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其他盆地。利用适用模型对水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现状补排条件下未来5年羊路邓岔监测站水位回升1.5m、泉山和平监测站水位回升0.45m、沙嘴墩监测站水位回升0.5m,已达到规划要求;收成沙渠口监测站水位下降0.7m,尚未满足规划要求。对此,当地管理部门应合理规划水资源配比,以达到区内水位持续回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