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利用体外模拟动物消化方法,对非淀粉多糖酶制剂进行体外的质量评定,并用动物试验对体外结果进行验证,以建立一种快速、实用的非淀粉多糖酶制剂质量的体外评定方法。体外试验中,以小麦为底物,不同种类的非淀粉多糖酶为变量,以小麦的体外干物质消失率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小麦消化残渣中非淀粉多糖含量的影响为两个测定指标。针对收集到的5种非淀粉多糖复合酶(A-E)、3种非淀粉多糖单一酶(F-H)的质量进行检测及筛选。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显著影响其体外干物质消失率(P<0.05)及消化残渣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P<0.05),且不同的非淀粉多糖酶,尤其是复合酶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复合酶中效果相对较差的为酶D,效果相对较优的为酶E,单一酶中酶G的效果相对较优,酶H的效果较差。根据体外试验的评定结果,将筛选出的非淀粉多糖酶用于肉鸡小麦日粮试验。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AA雄性肉仔鸡72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小麦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小麦基础日粮+非淀粉多糖酶D、小麦基础日粮+非淀粉多糖酶E、小麦基础日粮+非淀粉多糖酶G及小麦基础日粮+非淀粉多糖酶H,并设立玉米-豆粕型日粮组作为正对照。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酶G提高了21及42日龄肉鸡的体重(P<0.05),效果优于酶H;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长前期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肉鸡生长后期,各组平均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且酶G优于酶H;两种非淀粉多糖复合酶显著降低了肉鸡生长后期的料重比(P<0.05);1-42日龄,非淀粉多糖酶E组的料重比与小麦日粮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效果优于酶D,与体外消化法评定结果一致。非淀粉多糖酶对小麦日粮表观代谢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非淀粉多糖酶E、G提高了42日龄肉鸡非淀粉多糖的消化率(P<0.05),效果分别优于酶D、H,与体外消化法评定结果一致。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回肠的食糜黏度影响不显著(P>0.05)。21日龄,小麦日粮对照组的盲肠食糜黏度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日粮组;酶H组的盲肠食糜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效果优于酶G。两种单一酶对肉鸡的粪便黏度有显著影响(P<0.05),酶H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的粪便黏度(P<0.05),效果优于酶G。酶G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的粪便黏度(P<0.05),效果优于酶H。非淀粉多糖酶对肝脏指数、腹脂指数、胰腺指数、胸肌率及肠道指数都无显著性影响(P>0.05)。21日龄,饲喂小麦日粮的肉鸡腿肌率显著低于玉米-豆粕型日粮组(P<0.05)。添加非淀粉多糖酶使血糖浓度升高(P<0.05)。非淀粉多糖酶对空肠的形态没有影响,但影响了回肠及盲肠的形态(P<0.05)。酶G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回肠的绒隐比,效果优于酶H,与体外消化法评定结果一致。酶E增加了42日龄肉鸡盲肠的绒毛长度,提高了绒隐比,效果优于酶D(P<0.05),与体外评定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利用体外酶消化技术对非淀粉多糖酶制剂产品进行质量评定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产品检测与生产验证,体内外验证结果比较一致。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非淀粉多糖酶制剂产品质量的体外评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