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文学”是当代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时期和文学现象,它所处的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学转型与整个当代文学历史的流变息息相关。日常生活是新时期文学和历史新时期的显著特征,它推动了文学和社会转型,同样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也呈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基本形态。论文之所以选择1976-1980年为研究范围,主要因为:一,1976年被普遍认为是文革的结束,人们能够逐渐正视自己的痛苦,正视物质需求,表达爱情的渴望及其他精神追求。文学也逐渐脱离了三突出的写作模式,能够书写真实的情感、批判生活中的阴暗面。因此将日常生活与文学转型的起点定在1976年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二,1979年理论务虚会议后,四项基本原则和1980年剧本创作座谈会强调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规范了文学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范围。文学由批判日常生活转向描写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内在性,而缺乏批判意识的日常生活复杂性描写恰恰是八九十年代“一地鸡毛”文学的显著特征。因此,通过研究1976-1980年文学的转型基本能呈现文革后文学发展的动因和轨迹。本研究主要内容有:绪论部分梳理了当下新时期文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和空缺,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创新点,根据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文学现象提出文学的日常生活特征和1976-1980年文学转型研究的意义,然后进入日常生活理论探究日常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并以此切实进入1976-1980年文学转型的研究。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文革后日常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展现了文学转型的历史语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通过这一研究我们能够清楚看到随着1976-1980年政治话语的变化,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不断调整,日常生活的社会地位、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不断变化。然后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日常生活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梳理文学日常生活的特征、转变过程,基本呈现为1977年、1978年文学中逐渐出现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逐渐出现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其次是1979年文学逐渐呈现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阴暗面,文学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反思力度加大,对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势的干预能力;1980年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复杂性的书写或干脆回避对日常生活的表现。最后从日常生活不同认识的角度,重新阐释、理解“看不懂”“无意义”等文学现象。第二章从作家的身份地位、创作意识和作品呈现等三个方面探讨作家在现实生存中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艰难选择。转型的作家经历了革命运动的历史,无论他们之前有怎样的身份,一旦进入革命运动后,他们都自觉拥有了日常生活意识,革命结束后,这些日常生活意识也影响了作家们的文学选择。他们不再完全遵循革命口号,不再纵容自己的情绪,而是逐渐认识生活、认识自己,这些都为他们的文学生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革命结束后,社会秩序对日常生活依然具有规范性,体制生活也依然潜在规定着政治作家的日常生活认识,但日常生活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都是伴随着双重约定不断前行。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对这些作家作品有了日常生活的认识,也重新阐释了作家作品的意义。第三章主要梳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传统手法在1976-1980年的转变轨迹,并阐释了三种文学方式的意义和不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传统手法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三种表达方式,它们对文学和日常生活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秩序对日常生活规范的变化,这三种方式体现的日常生活意义也发表了变化,现实主义逐渐失去了批判性,现代派也失去了思想先锋的意识转向了纯粹的形式和美,传统特征也逐渐忽略了人生况味,只留下物质的美感。通过这一研究我们能够认识到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意义的变化过程,展现文学意义的不足和日常生活的困境,也因此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学与日常生活问题的所在,并以此展开未来的想象。最后,我们总结道,个人表达与集体命运、生活需求与理想建构、日常自由与社会秩序等等一直都是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关系,文学永远面对的都是两难的世界。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共同造成了文学的发展与困境,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与1976-1980年文学的转型,应该尽量认识、理解文学转型的过程和难度,而不是急于批判和否定。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这一两难困境,才能更冷静客观地讨论和探索文学、日常生活与现实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