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8年5月28日至6月1日和2008年6月14日至6月17日在渤海莱州湾海域进行的两次产卵场调查的资料,结合环境因子观测数据,以及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在该海区所做的历史研究资料,分析了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并总结了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自1982年以来的年代际变化。经过鉴定,5月份航次共采集到鱼卵16种14281粒,仔稚鱼9种1691尾;6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1种1596粒,仔稚鱼13种411尾。莱州湾春季的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湾底及莱州湾东南沿岸一带海域,并形成了莱州湾湾底和蓬莱外海两个较集中的分布区。通过对5、6月份两个航次的比较看出,至6月中旬,莱州湾大多数鱼类的产卵盛期已经结束,进入衰退期,产卵数量大量减少;而黄鲫等种类产卵时间稍晚,至6月中旬,产卵数量开始增加。通过鱼卵、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鱼卵分布受环境影响较大,与环境因子呈现显著性相关(r=0.351,p=0.001),而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r=0.119,p=0.067)。BIOENV和BVSTEP分析表明,影响鱼卵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表层温度、表层溶解氧、表层pH值和底层盐度的的组合(r=0.410);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底层盐度和底层溶解氧的组合(r=0.317)。对1982年、1993年、2003年、2008年莱州湾春季12个相同站位的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鱼卵、仔稚鱼种类数自1982年后大幅减少,1993年鱼卵、仔稚鱼个体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2008年鱼卵、仔稚鱼个体数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群落结构变动加快。
其他文献
本文以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跟踪调查及投礁区与对照区的对比调查,初步评估了俚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生态养护效果,同时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人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贝类,主要依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进行免疫防御。溶菌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效应因子,在机体免疫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我国广泛养殖的经济鱼类,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沿海网箱养殖花鲈为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花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本文首先阐述了盐度胁迫对鱼类的影响,分别从鱼类生长、存活,营养组成,鱼类抗氧化酶,鱼类免疫能力,鱼类生理代谢等五个方向分析了盐度对鱼类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研究盐度胁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