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悖论是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理论表现,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悖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利用和建设自然。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灾害发生。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初始阶段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然而西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悖论现象对其生态建设目标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生态悖论现象的存在也将制约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生态悖论的视角对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悖论、西部大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接着阐述了生态悖论及其表现,并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从而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悖论现象及其导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西部开发面临开发和治理两难。定量分析部分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出西部地区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用计算结果分析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缓慢上升变化。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从2000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状态,200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217 hm2/人,较之2000年增长了82%,并且人均赤字仍有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压力继续增强,生态悖论现象尚未消除。西部地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发展模式一直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消减生态赤字,消除生态悖论现象,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寻求到合理的生态代价与适度的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平衡临界点。本文最后一章基于本文的理论和定量分析,对西部大开发如何克服生态悖论现象,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