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的淋巴瘤。它主要攻击NK细胞和(或)T细胞,而这些细胞在抵御病毒,细菌及肿瘤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机制的改变会导致淋巴瘤的发病,而调控免疫和炎症应答的基因是参与免疫适应性的基本信使者,这些信使者可以调节淋巴组织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作用。有报道称一些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亚型发病有关。基于这个原因,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标记与NK/T淋巴瘤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的。据我们所知,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与此类型淋巴瘤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因此,在我们这个病例对照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几个免疫相关易感基因(IL-10,TNF/LTA,and CTLA-4)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结外NK/T淋巴瘤,鼻型人群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样本:这项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泰医附院初治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汉族,所有的病人均按照WHO(2008)的诊断标准。组织病理类型的确定是根据固定的组织的特点和免疫组化两个部分确定的,其中免疫组化标记包括:CD2,CD3ε,CD56,CD45R0,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粒酶B,穿孔素蛋白和EBV状态。对照组则选择同期在上述医院行体检的健康者或无肿瘤相关的病人300名,对照组没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是任何免疫相关的疾病。随机选择的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上(±5岁)进行匹配。所有的参与者均是汉族,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这项研究通过了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及其他几家医院的伦理审查。方法:1.DNA提取和基因分型:两组均取外周静脉血5ml,EDTA抗凝,应用Omega公司血标本DNA提取试剂盒按照操作步骤提取DNA。-70°C保存。采用聚合酶链-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PCR-LDR)进行基因检测分型。采用PCR获得含有待检测突变位点的各基因片断。PCR反应条件为95°C 2min,94°C 45s,58°C 45s,72°C 1min,35个循环,72°C 5min。LDR检测反应包括1μL10×buffer,100ngPCR产物,1pmol修饰寡核苷酸探针,1pml普通探针,2U DNA连接酶。LDR反应条件为94°C 2min,94°C30s,50°C 2min,共35个循环。LDR反应后应用ABI 377DNA测序仪进行基因型检测。为保证基因分型的准确性,随机挑选10%-20%的标本用ABI 310DNA测序仪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第1次完全一致。2.血清EBV浓度测定:所有研究对象提供2ml的外周血,同时用IG-g抗体通过ELASA方法来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EBV的含量。结果:1.LTA+252A>G位点多态性与NK/T淋巴瘤发病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相比基因GG及等位基因G,LTA+252 GA+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增加了NK/T淋巴瘤的发病风险(OR=2.96,95%可信区间=1.42–6.19,P=0.004对于GA+AA基因型来说;OR=1.40,95%CI=1.03–1.89,P=0.03对于A等位基因来说)。即便是考虑多重因素分析后,GA+AA基因型仍然增加了NK/T淋巴瘤的发病风险。然而在IL-10,TNF-α,和CTLA4这3个基因中未发现有与NK/T淋巴瘤发病风险有关的多态位点(统计学上)。2.最常见的单体型,C-G-G-A TNF/LTA携带者相比与那些无CGGA单体型的携带者增加了NK/T淋巴瘤的发病风险(OR=1.52,95%可信区间=1.13~2.04,P<0.01),而在IL-10和CTLA4这2个基因中中未发现有与NK/T淋巴瘤发病风险有关的的单体型。3.病例组EBV感染比例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62.4%vs 9.7%)。因此,基因多态性和NK/T淋巴瘤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对EBV血清学进行考虑分析。LTA+252 GA+AA基因型增加了EBV感染人群的NK/T淋巴瘤的患病风险(OR=5.20,95%CI=1.22-23.41,P=0.03)。我们进一步去推断这个等位基因联合EBV病毒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增加NK/T细胞淋巴瘤的风险。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LTA+252G>A多态性与中国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风险有关,尤其是EBV阳性的NK/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