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四川美术学院实施了一次教学实验,在油画专业本科教学中设置了两个不同艺术体系的实验班,即所谓:“苏派班”和“罗派班”。“苏派班”以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所奉行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为其蓝本;“罗派班”则以罗马利亚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教授博巴的艺术思想为其指导。这次教学实验曾引起当时川美校内外多方面的关注,其中尤其对“罗派班”的教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影响,议论诸多,评说莫衷一是。实施这次实验的班级是川美1964届油画专业班,时间是1962年下学期至1964年上学期,为时两个学年。1964届学生毕业后,实验亦告结束。岁月匆匆,五十载光阴弹指之间,伴随人们对那次实验的记忆逐渐模糊,一段历史也渐行渐远以至行将淡忘。对于曾经参与那次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来说,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参与实验切身的感受、触动的思考、受到的质疑、引发的非议,乃至于在其后人生道路、艺术生涯中的影响,均成为深藏于心底的一缕情结,即使年过古稀也难以释怀。回首往事,笔者倏然发现那次实验兴许不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拂去尘埃,重拾过往,梳理其实验的来龙去脉,认知其原本未曾料想或意识到的作用和意义。如果可以把这次实验中的“罗派班”以及博巴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及时传播,看作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中国油画教育与创作“大一统”模式下,具有“挑战”涵义的作为的话,那么“罗派班”以及体现的博巴艺术思想的传播则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一个具有承先启后的节点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因为由这个节点可以前溯至上个世纪20、30年代中国画坛上以“决澜社”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现代意识的滥觞,后接至改革开放后中国油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启示。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四川美术学院“罗派班”实验的历史性梳理和研究的意义不啻在于其历史上的定位认知。本文从“罗派班”的设立背景;“罗派班”教学的实施过程、艺术特点;“罗派班”秉持的艺术思想;“罗派班教学”的成果及影响;关于“罗派班”的思考与启示等五个方面对四川美院“罗派班”的油画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其中将对“罗派班”教学的艺术特点和秉持的艺术思想展开重点阐述。在突出“罗派”艺术和“苏派”艺术不同点的同时,笔者从社会文化学和艺术学的层面来认识这次历史上具有“包容、开放、创新”意识的文化教育事件;从推动艺术发展与繁荣的角度来研究上世纪60年代前期四川美院在油画教育中“特立独行”的一次教学措施。四川美院历史上的这次教学实验特别是“罗派班”具有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影响将会凸显,给今人提供的启示也将是多方面的。本项研究将为进一步对推进抗战时期油画艺术到新世纪油画艺术的发展等一系列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