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中医文献学与方药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对视疲劳的理论认识和用药规律。方法:第一部分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收集古今相关文献,系统分析视疲劳的相关症状体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概况,并总结出近现代研究新进展,指出研究新方向。第二部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主要检索目标,建立治疗视疲劳方药数据库,对所选方剂的所有药物进行统计,以发掘治疗视疲劳高频用药;并对所用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统计,以便从药性理论角度分析历代医家遣方用药的特点。结果:治疗视疲劳方剂中药以补虚类药物种类、频次均位居第一,共用药32种,频次247次,频率37.54%;其次为清热类药物,22味,频次为102次,频率为15.5%;第三位为解表类药物,13味,频次为80次,频率为12.16%;第四位为利水渗湿类药物,11味,频次为63次,频率为9.57%;第五位为活血化瘀类药物,8味,频次为40次,频率为6.08%。同时,在统计的133味药物中,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寒性药次之,热性药物最少。五味上,甘味>苦味>辛味>咸味>酸味。肝经位居第一(70),肾经次之(58),肺经居第三,脾、心经第四,然后依次是胃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胆经。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药依次为枸杞子、菊花,熟地黄。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对中,有一半是用枸杞子与菟丝子、菊花、熟地黄、山药、五味子之配合。在频次10次以上的3味药药组,有14组,涉及药物9种。药组基本上是枸杞子、菊花与其它药物的配伍。绝大部分高频次的药组为枸杞子、菊花、菟丝子、茯苓、山药、熟地黄的相互配伍。结论:①视疲劳的证型以虚证及虚实错杂证为主,以肝血不足、肝肾阴亏,脾胃虚弱、气血瘀滞为基础,而过用目力、劳心伤神则是其发病诱因。②视疲劳方的基本配伍规律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的遣用。方剂的核心药物为熟地黄、枸杞子、茯苓、当归、菟丝子、川芎、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