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作为文哲俱胜的一部道家经典,其中包含了庄周本人及其后学的思想。具体到篇目上,我们采取的观点是:内七篇主要表达了庄子本人的思想,外杂篇(不包括《说剑》)主要表达了庄子后学的思想。从外杂篇看,庄子后学对庄周本人的思想有继承也有改变。本文的写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庄周、《庄子》文本及其学派进行考索,以期做到知人论世;第二部分是在比较庄周本人思想和其后学思想的基础上,揭示出二者的差异,展现出庄子学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第二部分的写作不再采取以往的分派别叙述的方法,而是采用对基本概念或命题阐释的形式进行考察。因为“道”“化”“生死”“社会观”等这些概念或命题贯穿整部《庄子》,并且内篇和外杂篇对这些概念或命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体现二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展现出庄子学派后学的思想。本文的章节设置是:第一章,庄周、《庄子》及其学派思想述略;包括:第一节庄周及其后学的生存境遇;第二节《庄子》的内外杂分篇与其本子在唐前的流传;第三节《天下》篇和《徐无鬼》篇中所表现出的庄子学派思想及其基本特征;本章旨在对庄周及《庄子》做一个考索,并揭示出庄子学派的思想基本特征。第二章,庄子后学关于“道”的观念;包括:第一节从最高存在到寓于万物;第二节技与道和技与神;本章目的是展现出“道”这一观念在外杂篇中的变化,揭示出庄子后学的道观念与庄周本人思想中道观念的不同。同时,讨论《庄子》中与“道”相关的“道与技”问题,并揭示出由“道与技”到“道与神”的转变过程。第三章庄子后学关于“化”的观念;包括:第一节对待“化”的心理状态;第二节化于物到化于道;此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学派思想中另一重要概念——“化”在庄子后学思想的体现,“化”不仅具有自然哲学的意义,也具有人生思想的意义。第四章,庄子后学的生死观念;包括:第一节从“外生死”到“生死亦大矣”;第二节天人性命概念下对生死的再思考;这一章讨论庄周本人和庄子后学对死生问题态度的不同和转变。第五章,庄子后学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包括:第一节由旁观到介入的心态转变;第二节从过去中寻找未来;该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后学思想中对社会治理方面的构想,指出庄子后学仍是在寻求救世良方,并没有达到超越世事的境界。以上章节的设置是基于:对于庄子后学思想的论述,是在庄子后学思想与庄周本人思想的比较下进行的,以此来突出二者的不同和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和改变的情况。本文之所以用概念或命题结构全篇,是想在以往对外杂篇中庄子后学分派研究的方法之外,另辟一途。以往的分类之多之细也是对庄子后学思想的一个过分支离,虽然看到了后学学派之间的不同,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本文以概念的方式研究,力图做到若网在纲,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