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杰出的英国作家。本文试图以申丹关于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方面的理论为据,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研究奥威尔长篇小说《1984》中译本中的“假象等值”现象及其成因。本文以董乐山译本和刘绍铭译本为主要案例,兼及孙仲旭译本、韩阳和王喆合译本等。拟解决两大问题:1.“假象等值”在《1984》中译本中是否存在?2.如果存在,其原因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识别以如何更好地避免“假象等值”?本文发现“假象等值”作为小说翻译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也存在于《1984》汉译本中。指出其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语言和思想表现方式三个层面。就每个层面而言,本文列出了董译本和刘译本中一些“假象等值”的典型案例以及其他译本中也容易犯“假象等值”或成功规避的案例。此外,指出二译本虽都有“假象等值”,但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如:刘译本的“假象等值”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而这恰恰是董译本中最少的。本文认为译者改动原文偏离常规的表达形式、本应客观传达却介入感情、未再现原文具有特殊用意的特定句法形式、未再现原文话语和思想表现形式的功能等,都容易导致“假象等值”的产生。为更好地避免,译者要识别蕴含艺术或文体功能的特征并尝试在译文中再现,若因语言差异难以直接再现,可尝试寻求具体语境化的方式以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效果。文学文体学由于其良好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有助于帮助避免对特定文本的主观、印象主义的评判和分析。本文指出,运用这一学科的相关理论,能更好地识别、减少或避免“假象等值”的产生。希望本研究不仅可以扩宽奥威尔作品汉译本研究的角度,亦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