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问题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808829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能让当事人在审前准备阶段就有机会恰当地提出攻击和防御方法,避免不必要证据的提出,从而节省劳力和费用支出,减轻法院的负担,实现审理的充实和加快诉讼进程。因此,由于民事审前程序释明的上述功能优势,大陆法系的释明从先前主要集中于言词辩论阶段,现在也逐渐开始重视审前准备阶段中的释明,并且有加强的趋势。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对法官释明的研究基本还处于介绍大陆法系相关制度和理论的层面,并未注意到释明制度在当代大陆法系中的发展。另外,从当前我国立法实践来看,由于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释明权被明文规定并加以重视和运用,是从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公布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一司法解释才开始的,迄今为止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制度还远远不够完善,成文的规定很少,导致实践中,特别是在审前准备阶段,法官往往只局限于送达受理、应诉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举证须知、诉讼风险告知书等诉讼文书材料,并未结合个案情况对举证须知、诉讼风险告知书的内容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必要的释明,应当释明而没有释明、不应当释明反而释明的现象亦有存在。为此,在当前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首先对民事审前程序和释明制度的内涵作必要分析,而后以论证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释明的历史演变和民事诉讼模式转变来阐述释明的必要性,从保障当事人的实质平等和程序参与权以及提高诉讼效益角度来分析法官释明的正当性,在此之上,阐述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权行使的原则、主体、对象、方式、内容以及界限等问题,继而对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活动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并就完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中法官释明制度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参考。
其他文献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日益成为公众、政府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初见成效。但计划经济条件
保全制度作为弥补民事诉讼程序“滞后性”缺点的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了司法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我国在2012年通过的新《民事诉讼法》中将行为保全作为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没有良好的保障条件而开展教学,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所以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期刊
研究了动载滑动轴承疲劳失效过程,观察到轴瓦表面裂纹、第二相裂纹等类型.通过润滑计算得到轴心轨迹、油膜压力和合金层应力分布,对轴瓦失效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轴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