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早期资源是鱼类资源补充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与发生规律,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现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和评估的重要前提是准确鉴定鱼苗种类。本研究样本来源于2018年3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每天早、中、晚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定量弶网进行漂流性仔鱼早期资源采样。样本采用形态学方法与DNA条形码技术两种方法对进行种类鉴定,并对虾虎鱼科仔鱼早期补充动态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针对优势种赤眼鳟,分析其资源利用状况,对其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类早期资源的种类鉴定。形态学鉴定仔鱼为24种(类),其中识别13种,另外识别11类,分别是银鱼科、飘鱼属、鳊鲂类、鲌类、?类、赤眼鳟类、野鲮亚科、鲤鲫类、银鮈类、罗非鱼属和虾虎鱼科。通过DNA条形码将11类鉴定到种,并增加3种仔鱼种类,分别是鳤、大刺鳅和阿氏翼甲鲇,共识别仔鱼45种(类),鉴定到种的有43种,鉴定到属的有1种,另外1种未能识别,丰富了珠江鱼类早期资源研究的种类。2.西江鱼类早期资源的种群结构研究。西江鱼类早期资源45种(类),隶属于6个目,10个科,39个属。全年5月至9月的仔鱼总量最多,占仔鱼总量的99.58%,6月份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占仔鱼总量的38.67%。仔鱼种类中,科水平上鲤科鱼类数量最多,占94.25%,其次是虾虎鱼科占4.45%,鮨科、鳅科、丽鱼科所占比例为0.53%、0.48%、0.28%,其余各科数量较少比例小于0.10%。种水平上赤眼鳟数量占仔鱼总量的22.86%,其次是黄尾鲴/银鲴、银飘、寡麟飘鱼、分别占仔鱼总量的22.11%、16.17%、7.91%。3.鱼类早期资源的时间动态特征研究。对各种类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显示,3~4月份随水温逐渐升高,出现少数种类卵苗;5~6月随着洪水到来,多数种类出现卵苗。不同的种类卵苗发生的时间、次数和卵苗其受水温、径流量等因素的影响。4.虾虎鱼科鱼类早期资源研究。DNA条形码可将虾虎鱼科识别出6种,其中子陵吻虾虎鱼、李氏吻虾虎鱼和粘皮鲻虾虎鱼占虾虎鱼总资源量的93.28%;犬牙细棘虾虎鱼、细斑吻虾虎鱼和波氏吻虾虎鱼占6.72%。2018年虾虎鱼科鱼类资源总量为72.04亿尾,占总监测资源总量的4.33%。获得各种虾虎鱼仔鱼时空序列补充规律,填补了早期资源研究空白。5.赤眼鳟鱼类资源现状分析。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SBR)和生物学参考点方法,评估分析2009~2014年西江肇庆江段赤眼鳟捕捞数据。结果表明,赤眼鳟仔鱼在监测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赤眼鳟资源的利用处于生长型过度捕捞状态,尚未造成补充型捕捞过度,是赤眼鳟早期资源持续优势的原因。但种群低龄化说明目前西江的捕捞强度和开发状况已经远超种群可持续开发水平。本文基于形态学识别和DNA条形码COI基因鉴定方法对西江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种类鉴定,增补了仔鱼种类识别种类,深入揭示了西江虾虎鱼科种类组成、群落多样性、种群昼夜变化、种群资源量、群落结构、早期资源发生过程等内容,填补了部分研究空白;对赤眼鳟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更加科学的指导珠江鱼类早期资源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