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封闭式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目的机械通气患者,与开放式吸引系统相比较,采用封闭式吸引系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分析在我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59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结果。选择标准:1、年龄大于18岁;2、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3、经口留置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吸痰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29人(49.15%)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包括封闭式吸痰管与人工鼻),B组30人(50.85%)使用开放式吸引系统(包括开放式吸痰管与单纯恒温湿化罐)。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先期使用抗生素、先期使用制酸剂、先期使用激素、深静脉留置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进行比较。VAP诊断标准采用2002年中华医学会医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其中机械通气开始后72h以内发病的为早发型VAP,在72h以后发病的则为迟发型VAP,检测指标包括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胸部X片、气道分泌物、及气道分泌物培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PACHEⅡ评分、先期使用抗生素、先期使用制酸剂、先期使用激素、深静脉留置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A组的总VAP发生率(48.28%)和迟发型VAP的发生率(17.24%)均低于B组(70%和5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早发型VAP的发生例数多于B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包括好转、未愈、死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平均气管插管时间和平均ICU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5)。4、A组患者以感染单一病原菌为主(41.38%),其次为合并感染两种病原菌(13.79%),合并感染病原菌≥3种以上者较少(10.35%)。B组以合并感染病原菌≥3种以上(53.33%)为主,其次为合并感染两种病原菌(16.67%),感染单一病原菌者较少(10%)。两组患者之间多重病原菌感染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依次为革兰氏阴性菌(63.74%和75.89%)、革兰氏阳性菌(20.88%和14.89%)与真菌(15.68%和9.22%),两组患者之间病原菌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两组间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封闭式吸引系统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但封闭式吸引系统不能减少早发型VAP的发生,并且对患者的预后没有显著影响。第二部分封闭式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肺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的影响目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与开放式吸引系统相比较,在吸痰过程中封闭式吸引系统对肺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在我院ICU进行机械通气,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40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人,封闭组采用封闭式吸引系统(包括封闭式吸痰管与人工鼻)吸痰,开放组采用开放式吸引系统(包括开放式吸痰管与单纯恒温湿化罐)吸痰。1、在采用不同吸引系统吸痰前、吸痰后0.5分钟以及吸痰后5分钟监测动脉血气测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吸痰结束以后患者SpO2恢复至吸痰前水平所需要的时间。2、在吸痰前、吸痰后2分钟测肺顺应性: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及肺静态顺应性(Cst)。结果1、与吸痰前相比较,开放组患者在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降低(P<0.05)。封闭组患者在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吸痰前比较,开放组吸痰后气道平台压(Pplat)显著上升,肺顺应性(Cst)与气道峰压(Peak)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封闭组患者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封闭式吸引系统对机械通气患者肺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影响较小。2、开放式吸引系统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动脉氧分压,降低气道压力,降低肺顺应性。第三部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证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中医八纲辨证进行辨证分型,探讨痰证辨证分型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在我院ICU进行机械通气,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59名。选择标准:1、年龄大于18岁;2、在我院ICU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3、经口留置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及临床表现,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进行痰证分型。结果根据痰证的分型,59名患者中,痰热郁肺型患者(66.10%)大于痰湿蕴肺型(33.90%)。痰热郁肺型患者中发生VAP(64.10%)大于痰湿蕴肺型患者发生VAP(50%)。发生VAP患者中,两种证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生VAP患者以痰热郁肺型为主,痰湿蕴肺型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