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碳库之一,碳储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功能随之衰退甚至消失。湿地的退化和消失将会引起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碳的储存、释放,而适当的会改善植物、土壤状况。因此研究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土壤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对黑河乃至其他干旱区湿地的碳固存,降低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以野外调查获取的植被数据、土壤样本和土壤实验数据为依托,比较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运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中游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差异及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路径,最终明确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植被类型。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乔木在维护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结构上较好,人工管理草地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退耕还湿地、天然草地、天然灌木在植物维护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结构方面优于人工管理草地,逊于天然乔木。(2)相较自然状态能够更好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人工管理草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壤容重、pH最低,土壤盐分较小。人工施肥对土壤养分影响很大,同时人工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退耕还湿地退耕时间较短,所以其土壤速效氮、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均显著高于人工管理草地、天然草地、天然灌木、天然乔木(P<0.05)。(3)人工管理草地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存在差异,呈现出人工管理草地>退耕还湿地>天然草地>天然灌木>天然乔木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基本一致。(4)人工管理会掩盖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过程。人工管理如引水施肥等方式可以改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主导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在路径分析时表现为较简单的路径,而实质上其变化过程并非变简单,而且有可能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