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良渚时期人地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渚文化遗址是长江流域古文明遗址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良渚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消亡与古环境及古气候之间的关系即“良渚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地理信息系统(即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采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模拟的数据库系统,GIS在国内的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随着良渚文化考古资料的不断涌现,笔者试图借助遥感、GIS等工具对良渚遗址群的人地关系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良渚文化考古与古环境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良渚遗址群考古资料,结合良渚遗址群范围内的高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建立了良渚遗址群地理信息系统。然后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数字地形分析、遗址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和古东苕溪水文分析等。经过分析和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良渚地区具有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如良渚古城位于三面环山的C形盆地内部,有利的地形条件能够减缓暴雨、大风和寒流的直面侵袭,也间接增加了良渚先民的生存机会,成为当地人长期生活的“避风港”。遗址所在地区整体位于河口冲积平原附近,海拔较低,也拥有充沛的地上地下淡水资源。2.良渚遗址群从遗址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呈两个中心聚集分布,以良渚古城为主中心聚集区,以及以庙前遗址周围为副中心聚集区。从聚集方式来看,主中心周围是向古城即权力行政中心聚集,而副中心周围则是向大型村落聚集。3.从苕溪改道分析看,卞家山码头南侧的古水域很有可能就是北苕溪与中苕溪汇合之后的河流,并且一直东流汇入太湖与钱塘江大通道水域。良渚先民的生活居住等选址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为满足生存需要选择有充足淡水资源和适宜种植土地资源的地区,并且为了安全长期的生存,先民在选址上明显选择了有利躲避自然灾害的地形。同时良渚先民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同样不能忽视,水利工程、码头等设施的建设充分展示了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选择和适应环境,而是已经具备了改造环境的能力。总之,良渚文化是在良渚先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繁荣起来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对重金属修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硒对植物体内多种重金属毒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硒的强抗氧化作用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减轻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另一方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学者(教师)对自己实施的课堂教学的自我总结与评价。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师写好教学反思作一个例说与探讨。
机械传统加工模式的核心力量在于人力资源,需耗费大量人力劳动,才能带来效益。随着机械工程中逐步引进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且节约了生产成本。总体来讲,机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消费的特殊群体,其消费能力和水平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录取率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大学生群体有着旺盛的社会消费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