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为了顺应国际化市场需要,跨国公司的国际性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其中,国际广告数量的增长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国际广告通常指针对同一品牌或是同一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宣传,也就是说用将一种广告文体投放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市场中。为了吸引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广告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其投放渠道也多种多样: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在广告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涉及到翻译学和交际学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同一则广告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在商品还没有得到销售业绩回馈的情况下,如何评判其广告翻译版本的质量;等等。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等效理论以来,此理论对国内外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是建立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之上,而《圣经》恰恰就是以说服为目的的一步作品。同样,广告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其最大特点也是说服功能,即说服消费者采取行动实施购买行为。因此,将等效翻译理论作为广告问题的理论支撑具有其合理性。在奈达之后,七十年代初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及其学生汉斯.费米尔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功能目的翻译理论,继而提出功能目的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这项理论对于广告文体研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出现在各大主流纸质媒体上的国际广告进行分析,研究范围锁定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化妆品领域,采取针对同一商品的多语言文本广告进行比较,主要为法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旨在透过分析影响广告的内外因来探讨其可译性。并借助上述功能目的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列举大量经典广告实例,探究适合广告这种特殊文体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特点,从而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通过广告翻译的研究,总结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举足轻重的,文章的第四部分将做具体阐述和分析。广告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同时是其传播载体,它是语言学习者了解一门语言及其国家社会文化的很好途径之一。除此之外,通过对广告语言翻译的研究使得本人在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本论文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