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源诅咒效应的凸显,资源型地区纷纷开始经济转型之路,旅游业因其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成为一个主要的转型方向。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实现“煤转旅”具有先天优势。在此背景下,古村落分布较为集中的晋城市更是纷纷投身于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成为山西省“以煤促旅”转型成效较为显著的地区。但是在“煤转旅”的过程中,具有相似旅游资源的古村落旅游发展结果却不同,探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对于下一步“煤转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和郭峪村作为研究案例地,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皇城村和郭峪村“煤转旅”公共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具象描述,并展开比较研究。同时借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管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从学理上对影响两个古村落“煤转旅”公共治理有效性的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煤炭产业的资金支持、居民改变规则的自主权利、居民对贴现率的不同要求以及体制精英的权威树立是造成古村落转型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本文将其归结为资金、制度、观念以及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研究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典型区域的研究成果。为了古村落“煤转旅”的顺利发展,本文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实现古村落“煤转旅”公共治理的路径:采用新的资金筹措方式、提供居民参与的制度平台、对居民进行增权和培育古村落精英。 另外,本文通过对煤炭产业转型旅游产业的考察发现在“煤转旅”的过程中,只有提供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合理的要素配置才可以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