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激性胃溃疡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等诸多重大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死亡率极高。因此,胃黏膜损伤与保护是永恒的主题。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胃肠损伤涉及众多的病理生理过程,关于其发生机制虽然做了不少研究,但其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通过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的胃黏膜与胃局部缺血再灌注胃黏膜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变化的异同;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后胃黏膜血流变化;结合血管活性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胃黏膜损伤作用实验观察,综合探讨胃血流灌注量与急性脑血管病所致胃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1.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80~32g,随机分为4组,即脑缺血再灌注(MCAO)组、脑缺血假手术(MCAO-sham)组、胃缺血再灌注(GI-R)组和胃缺血假手术(GI-R-sham)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Zea longa等5分制方法对其进行评分,得分在1-3分者被认为模型制作成功,纳入实验。脑缺血假手术组只模拟手术,不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组于脑缺血1h后实现再灌注。按Wada等方法,制造大鼠胃缺血再灌注型模型。动物开腹,仔细分离腹腔动脉及其周围组织,夹闭腹腔动脉30min,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假手术(GI-R-sham组)仅分离腹腔动脉,不进行夹闭。四组均于术后48h取材:参考Guth等方法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胃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胃泌素(gastrin, 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抗为兔抗SST抗体和兔抗Gas抗体,每项指标检测6只大鼠。所得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9检验。2.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Sham)组,生理盐水(NS)组,低剂量CGRP组,中剂量CGRP组,高剂量CGRP组,每组10只。脑梗死前的基础胃黏膜血流测试:3.5%水合氯醛麻醉不同组大鼠,颈部和腹部备皮,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沿腹白线打开腹腔,暴露大鼠胃部。用20m1注射器针头从胃底插入胃腔,注意不要损伤其它部位的胃黏膜,将激光多普勒纤维探头从针孔中穿进胃腔,每隔45秒按照胃小弯、胃大弯、胃前壁、胃后壁的顺序分别测量这4处的胃血流,循环检测三次,取其平均值代表脑梗死前的基础胃黏膜血流。脑梗死后的胃黏膜血流测试:将针头从胃腔中拔出,浸泡入生理盐水中。用温生理盐水浸泡过的纱布将暴露的胃部包裹,用结扎线将胃底的针孔轻轻结扎,无胃液渗出即可,防止其污染腹腔。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同上。鱼线栓塞大脑中动脉后,即将针头重新从针孔中插入胃腔,按照同样的方法连续检测胃黏膜血流量。1小时后将鱼线拔出少许,脑血流恢复再灌注,同时给予NS(1ml/100g), CGRP:低剂量组(1.5ug/ml,1ml/100g),中剂量组(3ug/ml,1ml/100g),高剂量组(6ug/ml,1ml/100g)。继续检测胃血流30分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在胃黏膜中的表达,一抗为兔抗CD31抗体。所得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9检验。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大鼠①体视显微镜下NS组胃黏膜损伤严重,见弥漫性水肿及点片状出血、糜烂。CGRP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小于NS组(P<0.05)。②HE染色见NS组黏膜上皮细胞明显受损,有坏死、脱落,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排列紊乱。CGRP组病变明显减轻,仅见胃黏膜部分脱落,腺体排列稍紊乱,较少见胃黏膜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③CGRP组胃窦部黏膜胃泌素的表达低于NS组(P<0.01),SST的表达高于NS组(P<0.01)。2.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脑梗死后胃黏膜血流量下降,给予外源性CGRP胃黏膜血流量有一定程度上升。中、高剂量组高于NS组(P<0.05);低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1在胃黏膜上的表达量结果显示:CGRP组和sham组大鼠胃黏膜CD31表达量高于NS组(P<0.05)。绪论胃黏膜血流灌注降低是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致胃黏膜损伤的首要因素;微循环障碍是胃黏膜应激损伤的中心环节;CGRP保护缺血性胃黏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增加胃黏膜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