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西部是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薄弱地区。由于生态脆弱,土壤质量差,农户的农业收入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当林业收益较低时,林农退耕意愿较强,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行为与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工程后,林农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其行为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林农视角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分析,试着解释以下科学问题,即林农经营行为由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林农经营行为对于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又如何?本文旨在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研究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政府制定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林业政策提供依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理论分析。包括定性分析与模型分析。首先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接着借鉴基本农户模型,对林农经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强流动性林地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农户林业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林农经营行为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交互分析法,以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下辖的北票市、朝阳市双塔区、建平县以及阜新市下辖的彰武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99户农户调查问卷,将林农经营行为界定为林业资金投入行为、林业生产技术使用行为、联合经营行为。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和多项式Logistic模型依次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分析。用以下三个指标考察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营林期限、营林面积、营林林种。运用序次logistic模型和二分类logistic模型,从组织管理、资金筹集、技术使用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性别、年龄、组织管理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影响显著。其次,社会资本、营林面积、技术培训对营林生产技术使用具有显著影响。交叉分析显示有意愿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林农中最终有32%的林农实现了参与行为,而68%的林农并未参与林业合作组织;造成林农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的认知缺乏、林农所在村庄没有林业合作组织、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需求有限。第二,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森林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受资金筹集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数量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结构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首先,资金来源、户主年龄、外出务工影响营林期限,融资渠道影响营林期限。参与林业合作组织与营林期限具有联系;其次,使用营林生产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外出务工对营林面积影响显著。与彰武地区相比,北票、双塔区、建平地区的营林面积较小;最后,采用传统技术的农户更倾向于营造非经济林,营造经济林的农户中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是未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5.189倍,户主年龄对营造经济林影响显著。营造经济林的概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朝阳双塔区、朝阳北票市、朝阳建平县、阜新彰武县。第三,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林农经营行为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激励机制,尤其是以下三方面:一要充分发挥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作用、降低门槛,不断满足林农的资金需求。二要加强对林农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林农营林水平,改善森林资源质量。三要加大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只有充分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保证林农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