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聚丙烯(PP)进行物理共混改性是实现聚丙烯高性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弹性体与PP共混增韧易造成刚性大幅度下降,以及PP与无机刚性粒子复合材料增韧效果差等问题,本文同时采用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对PP进行增韧增强改性研究。本文首先以PP/EVA质量比为80/20为聚合物基体,而PP与nano-CaCO3用量的质量配比分别为100:1,100:3,100:5,100:7作为复合材料配方,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分别用工艺1和工艺2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A和B系列的nano-CaCO3/PP/EVA复合材料,使得nano-CaCO3和EVA在A系列复合材料中形成以分离结构为主微观结构形态,在B系列复合材料中形成以包覆结构和分离结构共存的微观结构形态。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缺口冲击强度的测试、拉伸性能及杨氏模量的测试,以及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nano-CaCO3用量1份时,A1和B1的室温冲击强度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6.9KJ/m2和7.5KJ/m2,均比PP(冲击强度值为3.5KJ/m2)和PP/EVA (冲击强度值为5.7 KJ/m2)有显著的提高;nano-CaCO3用量3份时,A2和B2的屈服强度分别为27.0MPa和27.5MPa,明显高于PP/EVA (屈服强度值为23.7MPa)。A和B系列复合材料的刚性及耐热性能较PP/EVA也有明显的改善,并且都随nano-CaCO3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B系列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A系列复合材料。偏光显微结构观察揭示了EVA对PP晶粒的细化作用不明显,而nano-CaCO3对基体PP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并且随其用量的增加,PP球晶尺寸趋于减小;B系列复合材料中PP的球晶尺寸均大于A系列复合材料。DSC图谱分析表明:随nano-CaCO3用量的增加,A和B系列复合材料中PP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均有提高;而B系列复合材料中PP的结晶度低于A系列复合材料,这可能是由于前者含有较多的包覆结构所致。DSC熔融和结晶过程图谱及WXRD分析表明,nano-CaCO3/PP/EVA复合材料中新晶相为PP典型β晶,一份nano-CaCO3的加入,具有明显的诱导p晶型成核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p晶的生长。复合材料微观形态SEM观察表明:nano-CaCO3含量少时在基体中分布比较均匀;A系列复合材料具有以分离结构为主的微观结构形态,而B系列复合材料具有包覆结构和分离结构共存的微观结构形态。比较A和B系列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可以发现:β晶型形成对nano-CaCO3/PP/EVA复合材料的韧性的提高是有贡献的。本文在确定nano-CaCO3的最佳用量为1份的基础上,还考察了EVA含量对nano-CaCO3/PP/EV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EVA含量的适当减少,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的损失较少;nano-CaCO3和EVA具有协同细化PP球晶作用,对复合材料韧性的提高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