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农民收入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从两个层次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首先,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研究,包括增长格局的历史变迁,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规律研究;其次,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及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研究,本文发现这些文献有一个共识:农民增收靠政府。因此,他们都把农民增收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事实上,农民收入问题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表明:经济发展要两条腿走路——政府和市场。因此,本文将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去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本文从理论、历史及现实三个角度研究了市场和政府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首先,本文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可以影响收入的绝对值,但是不会影响收入的长期增长率;市场才是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其次,本文从逻辑上分析了目前在农民增收研究中的两个误区,即减少农民和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本文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经济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秩序的演进,经济秩序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经济参与者是经济信息的存储者和创造者,因此经济参与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体作用。
再次,本文分析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变迁。历史研究表明:在农民有更多生产自由的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就比较快;在农民生产自由受到限制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就比较慢。因此,农民自由配置劳动是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
最后,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民增收的困境,包括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及户籍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限制。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巩固、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点;其次,农民要自由参与市场进程,在市场中配置和积累各种资源,提高自身持续增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