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来源于教育部博士点立项课题(优先发展领域)——中药菊苣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作用特点与机制的实验研究(NO.20120013130002),探讨菊苣颗粒防治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从“肠道菌群”切入,阐释菊苣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效机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年关于高尿酸血症的中国专家共识显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5%~23.5%,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也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心血管、肾脏等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却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开展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本课题组开展菊苣颗粒的研制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从原药材的资源调查、化学成分、以及菊苣颗粒制剂工艺、药理作用、毒理作用等多方位地开展临床前研究,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尿酸药物,其药效机理可能与抑制尿酸生成有关;但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尚不清楚,亟待开展临床研究来进行评估,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炎症状态下,尿酸生成相关酶5’-核苷酸酶(5’-NT)、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腺苷脱氨酶(ADA)、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升高,产生一些促炎或抑制炎症的物质参与炎症活动,也可调节嘌呤代谢,适应炎症状态下能量需求。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内毒素(LPS)介导全身性低度慢性炎症反应影响机体能量代谢。那么,肠道菌群介导的这种慢性炎症是否也会上调5’-NT、PNP、ADA、XOD的活性,引起尿酸生成增多呢?菊苣颗粒降尿酸作用是否与其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呢?因此,本课题结合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来阐释这两个问题,将实现两个研究目标:①通过临床研究,初步证实菊苣颗粒临床降尿酸作用及健脾利湿之功效;②结合临床与动物实验,阐明肠道菌群对尿酸生成代谢的影响,并从“肠道菌群”视角阐释菊苣颗粒降尿酸作用机制。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阐释菊苣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菊苣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①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考察菊苣颗粒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血脂、血糖及脾虚湿盛诸症的影响;②通过病例对照实验,考察高尿酸血症患者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宏观结构和主要宿主菌含量差异、比较两组患者血循环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含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含量,以及尿酸生成相关酶XOD、ADA、5’-NT、PNP、GDA活性,明确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尿酸生成的病理联系;③考察菊苣颗粒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主要宿主菌含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血循环中菌群代谢产物LPS含量,以及XOD、ADA、5’-NT、PNP、GDA活性等干预作用,阐释菊苣颗粒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研究。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菊苣颗粒的药效机制。方法:①采用高嘌呤饮食诱导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模型鹌鹑肠道菌群结构、血浆及盲肠内容物LPS含量、盲肠和小肠病理形态变化,以及XOD、ADA、5’-NT、PNP、GDA活性变化等,阐释肠道菌群与尿酸生成的病理联系;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抑制鹌鹑肠道菌群,观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LPS对XOD、ADA、5’-NT、PNP、GDA活性的影响,验证肠道菌群与尿酸生成的相关性;③观察菊苣颗粒对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肠道菌群结构、血浆及盲肠内容物LPS含量、肠道病理形态,以及尿酸生成相关酶XOD、ADA、5’-NT、PNP、GDA活性等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菊苣颗粒干预高尿酸血症的药效机制。三、研究成果1、初步证实了菊苣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菊苣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疗程1个月,临床总有效率83.33%,血尿酸平均降低幅度23.41%;还有调节血脂、保肝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脾虚湿盛之肢体困重、纳差、便溏、神疲乏力等症状;安全性研究未发现菊苣颗粒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的不良影响,在服药初期个别患者有轻度腹胀和/或排气增多现象,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消失;偶有腹胀明显者,停药后症状消失。2、菊苣颗粒降尿酸的药效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高尿酸血症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肠道菌群宏观结构发生改变,可观察到患者粪便中主要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有增加趋势,血循环中LPS、DAO、D-LA含量升高,血尿酸及尿酸生成相关酶XOD、ADA、5’-NT、PNP、GDA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菊苣颗粒能改善高尿酸血症患者上述病理变化:增加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血循环中LPS、DAO、D-LA含量,XOD、ADA、5’-NT、PNP、GDA活性不同程度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嘌呤饮食诱导的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中,鹌鹑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的菌群组成或数量发生变化;盲肠、小肠组织出现慢性低度炎性改变,血循环中LPS含量升高,XOD、ADA、5’-NT、PNP、GDA活性不同程度地升高;若预防性给与抗菌药物,可降低模型动物血中LPS含量,抑制炎症反应,XOD、ADA、5’-NT、PNP、GDA活性也不同程度地降低,说明LPS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是XOD、ADA、5’-NT、PNP、GDA活性升高的诱发因素。菊苣颗粒可以纠正这一病理过程,使模型鹌鹑肠道菌群结构趋向正常,能抑制盲肠和小肠组织炎性病理改变,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血液中LPS含量,抑制炎症,下调XOD、ADA、5’-NT、PNP、GDA活性,使血尿酸水平降低。四、结论1、通过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了菊苣颗粒能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且具有健脾利湿之功效,为菊苣颗粒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利的临床证据。2、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及其病理产物LPS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病的重要原因。3、从临床角度阐释了菊苣颗粒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明确了菊苣颗粒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降尿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