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活动的桥梁,现代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甚至是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轻流通,重生产”思想的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比较慢,并且存在很多问题:如仍以传统经营方式和业态为主,产业集中度较发达国家还很低下;流通产业的空间结构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充分等。这些不但不利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生产能力的提升,也阻碍着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学者对商品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流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城市流通产业竞争力或流通产业某一分支的竞争力研究,很少有文献对于国家间流通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从研究方法来看,现阶段各位学者关于商品流通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设计还不完善,有些对商品流通竞争力的评价仅限于定性分析,有些建立起评价体系又过于繁杂,不仅阻碍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同时也增加了推广该评价指标体系现实的难度,制约了对商品流通产业进行竞争力评价的时效性。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的缺陷,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刻了解影响商品流通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在商品流通理论以及竞争力的理论支撑下构建了商品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按照时间序列(2002-2012年)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流通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再针对我国与美国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找出我国与其差距,进而提出提高我国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