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宗族的文化建构——以黄冈万氏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98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中叶,上承明末清初乱世,下开雍乾嘉道承平,是一个地方宗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黄冈万氏心斋公支为中心,具体考察了康熙中叶以后黄冈地方大族的宗族实践,并将其置于一个更长时期以来的地方历史演变过程中进行理解,不但追溯其明末清初以来的权势累积过程,也充分关照其在康熙中叶以后的具体表现,力图解释康熙中叶黄冈地方大族进行宗族建设的权势基础及其崛起的社会机制。   黄冈万氏心斋公支从康熙中叶开始参与万氏全族的族谱编修,到乾隆年间支谱的编撰,再到嘉庆年间借鉴黄冈靖氏的族谱编修体例与理论,最终把万氏宗族尤其是心斋公万氏塑造成一个符合儒家正统礼仪的宗族。与编修宗谱同时,心斋公支万氏也努力使宗祠创建的形制符合《朱子家礼》的标准。但由于族人分居江夏、黄陂、黄冈三邑,全族的族祠建设颇为不顺。以后,心斋公支万氏科甲鼎盛,但也长期未曾着意于宗祠的建设,其原因与香火庙或墓祠一类的建筑部分地承担了各房祭祀祖先的场所作用直接相关。康熙中叶以后心斋公万氏在修谱与建祠当中的具体表现与过程,展现了科甲士人在地方宗族建设和国家礼仪推广的核心作用,也体现了地方宗族发展与区域社会历史传统的紧密关系。
其他文献
“双十节”是武昌首义的纪念日,也是人们延续和重构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纪念“双十”,必言辛亥,但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会因时因利益之异,不断被阐释和重构。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