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微滤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可加工性,在环境科学领域常用于各种水处理和气体处理,但是PVDF因其表面的疏水性,过滤时容易引起各种油性物质的附着,造成膜表面污染和过滤通道堵塞等问题,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之目前PVDF过滤薄膜的制备常采用湿法成膜工艺,制备的PVDF薄膜机械性能有待提高。因此,探索新的PVDF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研究过滤膜中PVDF聚集态结构的形成机制,调节并控制其内部微观结构,对于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PVDF过滤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题首先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PVDF微滤膜,研究了成膜制备过程中DMF浓度、成型温度、PVDF固含量以及聚乙烯醇(PVA)亲水改性剂的添加量等因素对PVDF多孔微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浴中DMF浓度的增加,PVDF膜内的泡孔尺寸和指形孔结构均有变小趋势。PVDF固含量增大时,膜内置换速率变缓,表面指形孔和内部微孔结构均变小。此外,随着成膜温度升高,三相交换变剧烈,PVDF微滤膜的孔径增大。PVDF微滤膜的拉伸强度随PVDF固浓度的升高和铸膜液中DMF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加入PVA后PVDF薄膜的接触角由108°降低至63°,表明添加PVA改善了PVDF薄膜的亲水性。  热力学相容性对多组分聚合物薄膜的相分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引起薄膜内部孔结构的变化。为了探索热力学相容性不同的体系中PVDF微孔膜的结构演变机制,以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VDF/聚己内酯(PCL)和热力学相容体系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为例,研究了共混比例和温度等因素对相分离结构以及PVDF膜孔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PVDF/PCL体系内,随着PCL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热力学相容性增强;随着成膜温度的升高,混合溶液的相容性越好。形貌研究表明,在PVDF成膜溶液浓度相同时,分别在45℃和90℃进行溶液成膜,发现两个体系内均是高的成膜温度形成的泡孔结构较为均匀;随PCL(PBA)含量的增加,PVDF复合法所得膜的拉伸强度下降而孔隙率增大。对比两个体系,加入PBA的混合溶液相容性优于PCL,制备的过滤膜形貌结构也较PCL更均匀,泡孔结构更细密,但PCL拉伸性能较PBA更好,孔隙率更大。  为了阐述PVDF/PCL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的演变机理,分别研究了该体系中两组分结晶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下体系的相容性有所差异,PVDF的组分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PCL占优时体系为热力学相容性体系。动力学研究表明,在PVDF/PCL中,PCL的结晶速度高于纯PCL和其他配比。为了深入研究PVDF晶体对PCL结晶的诱导作用,制备了高度取向的PVDF薄膜,并分析了PCL在取向PVDF基底上的结晶过程和结晶结构。电子衍射研究表明,PCL分子链平行于PVDF基底的分子链,两者的晶体之间存在完美的晶格匹配关系,这是共混体系中PVDF组分能够诱导PCL结晶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对2A12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在KOH和Na2SiO3电解液中分别添加轻质MgO和微米级SiO2粉末,使铝合金表面生成复合陶瓷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面及
零价铁还原硝酸盐在20世纪90年代已被应用于地下水修复中,其在还原硝酸盐同时还能够还原重金属和高毒性有机物,是较为理想的水处理材料。但现阶段的研究表明零价铁还原硝酸盐速
本文在总结单分散纳米晶控制合成的基础上,开展了Ag和TiO2单分散纳米晶的合成及其自组装性能的研究工作,并对Ag/TiO2二元超点阵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响应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汽车覆盖件的成形质量受多种工艺因素的影响,如毛坯形状、凸凹模间隙、压边力、拉延筋的布置方式和摩擦条件等,其中工艺设计不当会造成破裂、起皱和回弹等缺陷,影响覆盖件的
造纸废水COD高,色度大,处理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在本研究中,利用以废治废的环保理念,可将造纸厂产生的粉煤灰改性后用于造纸废水的第三级深度处理。  1、研究H2SO4、HCl及二者
烟气脱硫石膏(简称FGD石膏)是对火电厂燃煤烟气进行脱硫净化处理而得到的工业副产石膏。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视,脱硫石膏的年排放量急剧增加,其综合利用迫在眉睫。脱硫石膏二水石膏含量高、呈粉末状且湿态排放的特点,非常适合水热法制备高强石膏。本论文采用常压盐溶液法制备α-半水石膏,主要研究了工艺条件及转晶剂对α-半水石膏制备及晶体形貌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深入研究了溶液pH、脱硫
在一系列具有封闭意味的画面空间里,黄一山常常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解剖者,一个是被解剖者。前者作为意识的主体,演示着操纵手术刀时的冷酷与客观,后者作为意识的客体,最大限度地被允许了某种临床的谵妄与疯狂。这样一种极具设计感的身份转换或许并不是黄一山刻意所为,但正是这种互为表里的角色演绎,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冷峻的悖论气质,在真实与幻象之间找到了一个切换点,并由此构架起风格独异的表达空间。  正如早期作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开发区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区域环境评价机制被推到前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环境评价机制暴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