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字格是汉语中形式鲜明,具有特色的语言词汇。部分四字格在大量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格套化的现象。其中“A上A下”与“A上B下”,“A前A后”与“A前B后”,“A左A右”与“A左B右”三组短语具有典型且统一的特点。本文利用充足的语料数据,将共时与历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它们的结构与意义,我们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这种短语的认知基础,剖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构成的深层原因与认知机制,并借此为语言应用研究,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的划分与类属进行定义,并将此类短语构成要素与A、B所属词类进行统计,分析短语内部的构成特征与A、B的构成情况。同时,还对此类短语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与功能进行描述。
第二章,从语义角度入手,对“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中A、B的语义特征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概括归纳出此类短语所具有的四组一一对应的性质特点:组合性与凝固性,具体性与抽象性,对称性与承接性,表面义与深层义。
第三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短语类型的形成与发展,A、B使用情况古今对比分析以及短语群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探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的历时发展与演变规律。
第四章,在古今同类短语的对比基础上,继承前人对四字格格套化的研究结果,运用范畴化、意象图式、隐喻与转喻等理论,综合认知理论和前人成果,剖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构成的深层原因与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