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的认知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字格是汉语中形式鲜明,具有特色的语言词汇。部分四字格在大量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格套化的现象。其中“A上A下”与“A上B下”,“A前A后”与“A前B后”,“A左A右”与“A左B右”三组短语具有典型且统一的特点。本文利用充足的语料数据,将共时与历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它们的结构与意义,我们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这种短语的认知基础,剖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构成的深层原因与认知机制,并借此为语言应用研究,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的划分与类属进行定义,并将此类短语构成要素与A、B所属词类进行统计,分析短语内部的构成特征与A、B的构成情况。同时,还对此类短语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与功能进行描述。   第二章,从语义角度入手,对“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中A、B的语义特征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概括归纳出此类短语所具有的四组一一对应的性质特点:组合性与凝固性,具体性与抽象性,对称性与承接性,表面义与深层义。   第三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短语类型的形成与发展,A、B使用情况古今对比分析以及短语群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探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的历时发展与演变规律。   第四章,在古今同类短语的对比基础上,继承前人对四字格格套化的研究结果,运用范畴化、意象图式、隐喻与转喻等理论,综合认知理论和前人成果,剖析“A上A下”与“A上B下”类短语构成的深层原因与认知机制。
其他文献
在认知科学高速发展、二语习得与教学日益普遍的今天,笔者关注到,认知科学的前沿热点——“涉身认知”不断渗透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二语习得研究也出现认知化的趋势。笔者
自明清至今,归有光一直以散文大家的身份而为人所知。他曾有六赴乡试,九上公车的经历,也曾讲学授徒于安亭,教授学生时文制艺之法,可谓一生都与科举结缘。本文以归有光为中心,结合其
后殖民理论旅行到中国后,国内学者纷纷运用该理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语境,相继对一些重要文化事件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而本文的重点是从影响较为广泛的张艺谋电影说起,对他的艺